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

專家解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讓要素活力競相迸發

章斐然 初梓瑞 吳曉琴 孫紅麗
2020年04月10日09:5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專題: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就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等提出“頂層設計”。

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份系統性、完整性地闡述要素市場改革思路的重要文件,充分體現了中央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黨的十九大明確將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兩個重點之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意見》的出台,將會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產生長遠的基礎性影響,將為我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新潛能、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要素市場發育滯后 改革勢在必行

《意見》指出,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商品市場發育較為充分,商品和服務價格97%以上由市場定價。要素市場建設和改革也取得重要進展,但與商品和服務市場相比,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市場決定要素配置范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后等,影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成為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的突出短板。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當前,我國還存在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一些弊端,特別是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決定要素配置范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仍較為突出。

《意見》正是瞄准各類要素市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堅持問題導向,從地、人、資、技、數等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具體舉措,使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勢在必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基地執行主任陳彥斌教授指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的根本途徑,是以內生增長動力應對不利外部環境的重要支撐,是讓生產活動盡快適應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的重要保障。“以往的要素市場改革往往各個擊破,此次《意見》則從整體層面系統性地提出了‘破局’之策。”

五大要素分類施策 凸顯時代創新

《意見》分類提出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多位專家指出,我國不同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推進市場化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各有不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一方面要不斷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加快發展要素市場﹔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分類施策、循序漸進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對於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向這些區域集中,推動提升城市聚集效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可以預見,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動能等大部分會出現在這些區域。這就要求打通城鄉之間人員、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的雙向流動通道,重點加快城鄉結合部的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劉世錦表示,《意見》的出台,利於地方政府從實際出發制定規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王一鳴認為,《意見》提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制定出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指導意見,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等改革舉措,有效阻止了農村土地長期被排斥在土地市場之外,城市土地“招拍挂”和協議出讓等不同價格的現象。

對於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宋曉梧表示,提高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水平,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勞動力要素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意見》提出了四項體制機制改進意見,宋曉梧認為可以歸納為 “兩個暢通”,暢通落戶渠道和暢通職稱評審渠道。《意見》對於進一步提高高素質勞動力的創造性,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自由職業者的積極性,都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目前,還存在農業轉移人口受到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的制約,難以實現市民化的問題,《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挂鉤機制等,有針對性的解決了上述問題。”王一鳴表示。

對於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王一鳴指出,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為重要。《意見》主要針對金融資源主要流向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提出放開金融服務業市場准入,增加服務小微和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銀行機構體系。

彭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使之真正成為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意見》提出要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場發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對債券市場,強調擴大市場規模,豐富市場品種,推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並提出探索對公司信用類債券實行發行注冊管理制。資本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趨增大,影響廣泛。

對於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劉世錦認為,技術對創新發展至關重要。《意見》強調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融合發展。他認為,科研活動的國際合作是技術要素市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推動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持科技項目,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暢通海外科學家來華工作通道,為外籍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便利。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正在成為國際競爭制高點的背景下,加快培育技術要素市場,對於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王一鳴說。

對於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宋曉梧表示,把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單獨列出,反映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新特征,也是《意見》的理論創新點。《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數據權利體系,根據數據性質逐步分類確權賦權。對於有主體信息的數據,明確該主體的所有權,完善個人信息授權制度,允許授權使用﹔對於主體信息不明、採用脫敏技術處理或深入分析挖掘的數據,明確數據開發主體的所有權,賦予企業這些數據信息的自主使用、共享、開放和交易,要求企業採取措施防止脫敏后的數據追溯到用戶或者被復原。宋曉梧認為,這對於探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准規范、支持構建多領域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全面提升數據要素價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周黎安指出,數據是一種在互聯網時代涌現的新型生產要素,在產權界定、配置模式、定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諸多有待探索的議題。數據要素化和要素市場化的過程雙重疊加,使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進程更為復雜。為規范市場秩序、激發市場活力,應當兼顧合規需求和創新空間兩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考慮中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據密集型產業的領先地位,在制定政策時必須鼓勵市場主體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各種有益的創新和探索。

厘清市場與政府邊界 奠定長遠影響

多位專家指出,完善要素市場,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是關鍵。《意見》在“頂層設計”上充分體現了最大程度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改革方向,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正確界定“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兩者發揮作用的邊界,為深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帶來長遠影響。

王一鳴認為,《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政府定價機制由制定具體價格水平向制定定價規則轉變”,也就是政府從“定價格”向“定規則”轉變,充分體現了最大程度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改革方向。

“在全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探索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守住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底線。”周黎安認為,《意見》在論及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也重點提到了政府應該扮演的積極角色。這包括“完善政府調節和監管,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提升監管和服務能力,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

“必須看到,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由於‘市場失靈’的存在,依靠市場機制來配置要素資源並非是萬能的。否定市場或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關鍵是要正確界定政府和市場兩者發揮作用的范圍和邊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副所長劉泉紅說。

“《意見》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極高的改革舉措,勢必對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產生深刻和持久的影響。”周黎安表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大基石,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已經呈現清晰的改革路線圖,為后續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方案實施與落實指明了方向。

劉世錦認為,《意見》對新形勢下完善要素市場作出了系統全面的戰略部署和切實有效的具體安排。頂層設計主要是管方向、劃底線,在此前提下,要給地方、基層、企業和個人留出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允許試錯糾錯,鼓勵大膽創新,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出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形成高標准的要素市場體系。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劉翔峰指出,《意見》釋放的重要信號在於,要素市場化配置是一個長期的改革過程,根據改革思路,今后將出台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優化要素配置結構和提高要素配合效率,持續釋放制度改革的紅利。

 

【相關閱讀】

專家解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讓要素活力競相迸發

系列解讀一:破除“人”“地”流通障礙 全面釋放“土改”紅利

系列解讀二:大城市落戶、農民工子女上學、企業人才進入“體制內”……頂層設計為人才流動“破冰”

系列解讀三:這些萬億級市場迎來基礎制度改革提速

系列解讀四:“流動的中國”下一程:讓技術流動起來

系列解讀五:數據即“石油” 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釋放重要信號

(責編:初梓瑞、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