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數字 透視成都利民便民公共服務改革
生活城市這一成都最鮮明的特質和最突出的比較優勢,推動著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變化,正在成都這座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中悄然發生——日益豐富的城市公共服務,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成都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持續深入推進“五項制度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成都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五項制度改革”當中,以利民便民為導向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准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改革,是新時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創新實踐,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路徑——通過以下簡單的三組數字,不難透視出該項改革不僅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培育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制度設計。
開源:不低於30%購買比例
城市發展靠的不僅是優質高效的前景,更是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從衣食住行、就醫上學到退休養老,是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公共服務為市民織就的日常生活底色。
成都市武侯區黌門街社區小稅巷深處,藏著一家遠近聞名的小餐館。掌門人劉道笠年過七旬,人稱“劉四嬢”。4年前,她在社區支持下開起的這家社區餐廳,除了為空巢老人以成本價提供餐食,還是社區居民娛樂活動的場所。廚房裡,“劉四嬢”忙上忙下,關於“家”的味蕾記憶被喚醒,這個原本住著很多空巢老人的老社區“鮮活”了起來。
為了推動更多的“劉四孃”們出現,成都各項政策正在疊加,政府主導作用正在釋放,吸引著更多資源加入到公共服務之中來。
2019年初,成都專門出台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三年行動計劃,計劃要求,政府新增公共服務支出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安排的部分,向社會組織購買的比例不低於30%﹔從2020年起,社會組織承接購買服務的支出,佔政府購買服務支出比例要保持在5%以上﹔到2021年,成都將形成一套規范完備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制度體系,培育孵化一大批專業性、平台性和樞紐型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
提能:五大民生類投資
提到“益民”,不少成都人腦海裡首先浮現的,總是和菜市場有關。
沒錯,就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樓下各種蔬菜、水果、肉類備貨充足的益民菜市﹔手機裡,可以24小時下單,送到小區門口、或是菜市自提的益民優鮮。
不過,“益民”在成都人心中,和“菜籃子”、“米袋子”有關,卻已經不只是菜市場那麼簡單。
去年11月,成都將原來市屬的農業、商貿資源整合,組建了成都益民投資集團,著力完善社區生活集成服務體系,積極提供普惠養老等社區服務。益民集團要實現的,是構建安全優質農產品及食品和民生服務高效供給體系,在成都超大型城市農產品及食品保供穩價、民生服務供給、城市應急保障等方面發揮底板功能,成為“菜籃子”“米袋子”等重要民生工程的“壓艙石”。
益民集團,僅是一個縮影。目前,成都組建了教育、醫療、體育、綠道、益民五大民生類投資集團,推動市場創新公共服務產品、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更好地服務市民高品質生活需要。教投集團陸續建成一批優質中小學校,助力實現“優教成都”總體目標﹔醫投集團推動構建“社區康養——特色專科——綜合醫療”的生態產業鏈﹔體育投資集團打造賽事專業運營平台、體產要素聚合平台、文體旅商融合平台﹔綠道投資集團建設運營綠道等生態項目,加快補齊綠道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短板﹔還有如上所述的益民集團。
“從市屬國企切入,加快推動企業由單純的承建商向投建營一體化綜合運營商轉變,由傳統的投融資平台向先進要素的聚集賦能平台轉變,由單一的城市開發主體向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主體轉變。”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成都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企業主體作用的活力被充分激活,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向城市中每一個人釋放紅利。
造血:1.2萬個社會組織
社區是城市最小的細胞,也是城市公共服務提供的神經末梢。政策引導、提供場景、賦能企業、市民參與,在成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務的,不只是托底、壓艙的大型國企。
2018年3月,“劉四嬢”所在的成都武侯區玉林街道黌門街社區,注冊成立了成都第一家服務居民的社會企業——四川黌門宜鄰居民服務有限公司,支持“奶奶廚房”這樣的社區自組織,為社區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該公司不止有企業投資,社區居民也可以認購股權享受分紅。在該公司支持下,2019年8月中旬,面向社會的奶奶廚房2.0版本——“奶奶名廚”誕生,其20%的利潤將回到社區基金,賦予了社區自我造血功能。
四川黌門宜鄰居民服務有限公司這家社會企業的誕生,不僅打破了社區治理僅由政府提供服務的局面,而且讓社區治理更貼近於社區服務——部分社區居民成為企業的參與者后,企業對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會了解得更為細致,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會更加到位。
四川黌門宜鄰居民服務有限公司並非孤例,“神經末梢”式的公共服務正在不斷豐富其內涵。成都高新區芳草街道元通社區六三零大院成立的“院落窩窩”,瞄准社區嵌入式養老公共服務,還在紫荊西路、神仙樹北路陸續復制了2家窩窩﹔成都成華區保和街道和美社區,有社區居民提出想學舞蹈,也有社區居民願意提供這項服務,一家名為“歲月文化館”的社會自組織開了舞蹈課……
截至目前,成都市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達1.2萬個,共有專業社工1.89萬人、志願者220萬余人,已認証社會企業39家。
源頭:五項制度改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城市公共服務“活”起來的背后,是“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邏輯”引出一汪清泉——通過政府政策引導,為社會各方資源創造場景、機會,吸引更多企業甚至市民等社會資源參與其中,並形成自我造血的功能,提供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
當然,以改革推動城市現代化進程,成都的腳步不僅止於此。成都還把公共服務的覆蓋半徑不斷延伸,從戶籍人口到常住人口,甚至擴展到服務人口。以成都市高新區為例,擴大服務覆蓋面已經成為其改革方向,全區共有戶籍人口102.4萬人,常住人口166.2萬人,手機信令數據顯示,僅高新南區、西區服務人口已達176萬人。成都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強調,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常住人口和服務人口,不僅是現實所需,更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應有之義,服務群眾的水平越高,社區的凝聚力就越強,成為社區賦能的方式之一。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一些,視角再廣一些,就會發現,成都市民生活越來越便利、公共服務范圍越來越廣泛的切身感受,源自於近年來成都持續深入推進的財政預算、國資經營評價、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標准管理和動態調整、企業扶持激勵等‘五項制度改革’。”成都市委改革辦相關負責人強調,成都正在通過“五項制度改革”,推動政策資源的高質量供給和要素資源的高效率配置,建立完善符合城市實際、具有時代特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釋放內生動力,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牛廣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