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為了做強這顆“芯” 他們共同發聲

2021年03月25日08: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出席院士。(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編者按】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種業發展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打好種業翻身仗做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全國兩會期間,種業創新更是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3月20日至24日,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29位院士及百余名國內外權威專家齊聚一堂,為打贏種業翻身仗尋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論壇期間,院士們圍繞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等話題紛紛建言獻策,一起來看看。

★ 加強良種來源和供給保障 提高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

● 生物育種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新引擎。生物育種是種業創新的核心,構建現代生物育種創新體系,強化種質資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種關鍵技術,培育戰略性新品種,實現種業科技自強自立,是解決“種源”要害,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是牢牢把握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根本保障。

● 國外種質資源對我國農作物育種和現代種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長期保存的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國外種質資源比例不高,強化種質資源引進與開發是我國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中轉基地的作用凸顯。

● 加強種質資源引進,要在中轉基地探索獨立的種質資源管理政策、建立種質資源進關綠色通道和制定商業種子、種苗便利入境管理辦法,減少進口審批環節和進口手續,如不要求對方提供檢疫証明等,修訂當前的植物檢疫病虫害清單,所有進關種質資源可以走綠色通道,直接交給海南檢疫基地監管,其他非海南海關入境的種質資源,也可以直接送交海南檢疫基地,方便國外種子進得來。

● 當前要做好相關機制體制建設,檢疫與入國家庫可考慮同步實施,檢疫合格的種質資源留存一份給國家庫,一份送交引進者,檢疫合格的企業種質資源可送交企業﹔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種質資源引種信息系統和建立合作鑒定與共享機制,如所有的種質資源必須在海南南繁基地種植一年,以‘待引資源登記備案、引進資源、強制性隔離檢疫、生物安全性檢測、引進種質試種觀察’的模式建立規范引種信息系統,及時有效保護珍貴的種質資源,確保生物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

● 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麼種質資源是芯片的核心。國家作物種質庫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國重器,是作物種質資源的“人才庫”,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彈藥庫”。目前,國家作物種質庫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穩居世界第二位,涉及糧、棉、油、果等340種作物及相關的野生近緣植物,共2000多個物種。

● 目前我國還存在種質資源保有量與精准定量不夠,革命性、顛覆性基因發掘進展滯后,種質資源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不足等問題。

● 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保存能力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主要設備也將實現“國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

● 保護海南地方豬種五腳豬意義重大。地方豬種是寶貴的遺傳資源,因此加強對海南本土傳統豬種五腳豬的保護、開發及利用就顯得極為重要。我國地方豬種具有肉質優良、抗逆性強等優點,但隨著引進品種的增加,地方豬品種數量呈減少的趨勢。與此同時,生長慢、瘦肉率和飼料轉換率低等劣勢也在一定程度制約其有效保護和產業化生產。

● 要建立符合條件的現代化保種場,採取多種育種技術聯合應用完善育種體系,對地方豬種資源進行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運用特色飼料資源調控並改善地方豬胴體性狀與肉品質、以地方糧養地方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

★ 推進種業科技創新 突破卡點、補上短板 

● 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是:高產穩產、優質營養、高效安全、農業工業化。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動力。

● 生物育種是未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未來將通過南繁硅谷,進一步應用生物育種技術,培育更多的高產、優質、抗逆、高效的種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讓大家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

● 加強對光合作用的研究對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糧食、能源和環境資源等問題意義重大。

● 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氣候優勢,應在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提升技術水平等方面持續發力。海南還應關注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升植物光能轉化率和碳同化效率,進而提升農作物產量。目前我國的科學家通過改造光呼吸通道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改造后的水稻植株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產量顯著增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雲

● 相比起傳統育種技術,生物育種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使農作物育種變得更精確、更高效。以生物育種創新打好玉米種業翻身仗,而生物育種最關鍵的就是基因編輯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種專家戴景瑞

● 好的品種是專門化的,這就要求我們水產育種的技術要不斷更新,為水產業提供相應的良種。

● 目前國內水產業中,海外品種佔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仍然缺乏類似三文魚這樣的重大品種,靠一條魚就能支撐起一個產業,這就需要科研人員不斷地攻克水產育種的難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

● 打贏種業翻身仗,關鍵要保護和利用好種質資源、強化自主創新開展科研攻關、扶持種企做大做強做優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 當前品種研發呈現出向優質專用、綠色環保、抗病抗逆、資源高效、適宜輕簡化、機械化等方向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合成的新產品、新產業、新生活方式帶來的生物智造也將為產業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

● 粳稻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粳稻生產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關系到品種結構的調整和區域優勢的發揮,特別是關系到管理好通脹預期和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 今后要堅定地發展粳稻產業,特別是在東北地區,要實現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濕地與環境的安全、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國粳稻育種策略,在育種目標上要高產與優質並重,在育種技術上要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並重,在育種政策上要商業化育種與公益性育種並重,同時還應加強適於直播品種的選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

★ 創新“政、產、學、研”新機制 加快提升種業產業化水平 

● 近年來,種業企業數量增長,研發投入明顯增多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國農作物種業市場規模持續提升,達到1201億元,為全球第二位。同時種業企業快速發展,“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達到98家,企業整體研發投入為42.3億元。

●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種業企業育種創新能力仍亟待提高。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仍是種業科技創新主體。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種業企業5000余家,但仍存在著數量多、育種規模小,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及技術力量分散且創新能力弱等不足,尚未形成種質資源、品種創制、種子繁育、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創新鏈條。相較而言,經歷200余年發展,美國、法國等國家形成了政府投資公益性、基礎性研究,企業投資種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格局。這對我國的種業發展具有一定啟發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

● 良種聯合攻關已經顯示其巨大潛力,必將在“種業翻身仗”中起到引領作用。推進育種理論與技術創新,充分應用分子育種技術,使傳統育種向精准高效育種轉變﹔推進建立基因組編輯產品的分類評估與簡化監管辦法,加快產業化進程等應該是接下來聯合攻關的重點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鬆

● 我國特色蔬菜年種植面積穩定在9400萬畝左右,其中辣椒年種植面積3200萬畝,年總產量6400萬噸。國內需求的增加將給特色蔬菜產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育種單位應加大專用型品種培育與推廣,實現品種多樣化和消費多元化無縫對接。

● 要選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品種,研發適合機械化的栽培技術﹔選中外觀、口感、風味優質的高品質蔬菜﹔提升育種技術,加快品種選育速度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

● 打贏水產種業翻身仗,提高水產育種核心競爭力,關鍵是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主導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但是,當前水產育種企業普遍存在科研人才不足的現象,因此,要創新“政、產、學、研”新機制,為科研人才進入企業創造積極條件,使育種企業在繁種、推廣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魚類遺傳育種專家劉少軍

● 一個是人才,一個是要補齊科研平台的短板,這兩方面對海南種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三亞作為國家重要的南繁育種基地,具有溫熱資源,可以加快育種速度,擴大選擇空間,加快“卡脖子”問題的解決。如今依托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南的政策優勢十分明顯,對海南在科技創新上,特別是種業創新方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 種子研發是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需要許多基礎研究的支撐,溫熱的氣候資源與政策環境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一個完備的研究平台。因此,海南應該注重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搭建專業的研究平台,相信海南在種子創新上一定能作出不一樣的成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種康

(綜合新華網、海南日報、科技日報、農民日報等 策劃、制圖:李源)

相關新聞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來了

脫貧之后怎麼干?中央重磅文件明確鄉村振興路線圖

無人駕駛農機、衛星遙感……今年春耕有這些“神器”來助力

五段暖心“小故事”講述鄉村振興“大文章”

(責編:李源、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