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風雲四號B星研發背后的故事:在星辰大海追尋風雲萬千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1年07月10日09: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7月1日,首批高精度高時效可見光觀測圖像成功獲取,天山的積雪、青藏高原的湖泊、河套區域的地表紋理、東北華北區域的對流雲團、南北半球高緯度區域的渦旋雲系等清晰可見——在36000千米軌道高度上,風雲四號B星刷新了縱覽風雲的技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衛星氣象專家許健民對記者表示,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証無數人的殫精竭慮、百折不撓。

“天亦有可測風雲”的背后,離不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四號B星地面應用系統團隊的日夜鏖戰。他們從成千上萬的信息和代碼中“抽絲剝繭”,成就風雲四號B星的高度、廣度和精度“傳奇”。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光學星地面系統總設計師陸風表示,面對技術難度大、新問題多、研發周期短等難題,風雲四號B星地面應用系統團隊創建了“雁陣”工作模式,以“總指揮為領頭雁、技術平台負責人為中堅雁、組員為前行雁”,細化每個成員職責。

“提前設計幾十個預案,不僅要想到位,還要驗証、測試到位。”陸風談到,“雁陣”梯隊模式,讓安全生產、后勤保障等各環節全面發力。

陸風回憶道,早在2017年,數據接收與處理團隊就發現了風雲四號A星行間錯位現象,此后,一方面積極與研制方進行多次溝通,另一方面在地面業務系統中自主建立一套精細的行間和通道間配准參數,保証用戶獲得更真實、完美的數據。2020年,風雲四號B星研制中相關參數設計得到了優化。

如何最快監測天氣?這是研發團隊需要面臨的課題。陸風介紹道,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A星的升級版,搭載的快速成像儀是世界首台晝夜高頻次成像儀器,對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更加靈活和精密,讓人們第一次可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分鐘級的“風起雲涌”變化過程,也實現了“哪裡有災害迅速看哪裡”的目標。

此外,風雲四號B星產品種類顯著增加,可為氣象預報預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台風、洪澇、干旱等重大災害監測預警提供觀測支撐。

如何更好地保証衛星觀測和數據的長期穩定性?陸風談到,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將風雲四號B星使用壽命設定為7年。風雲四號B星作為業務星,未來要在太空中服役7年,因此各項性能、指標要求更高。它與風雲四號A星設計壽命7年、工作考核壽命5年的試驗星不同,風雲四號B星承擔著業務使命。

從風雲四號A星到B星,飽含了研制團隊解決重重難題的毅力和堅持挑戰未知的決心。如今,風雲四號B星已與風雲四號A星實現雙星組網,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觀測系統正式進入業務化發展階段。

曾經風雲四號B星研制過程中所經歷的道道難關,終究成為了它的“盔甲”,為其增添了“風雲實力”。陸風表示,“十四五”期間,風雲四號還將有2顆衛星發射,“風雲衛星家族”將不斷提高監測精度和監測時效,筑牢中國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是什麼讓一代又一代的“風雲人”在星辰大海追尋風雲萬千?許健民談到,是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是為人民謀幸福、為祖國謀復興的使命任務,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了一起。

(責編:楊虞波羅、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