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巨額再融資是圈錢嗎

周琳
2021年08月23日08:13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巨額再融資是圈錢嗎

  判斷再融資是否圈錢、套利,不能隻看政策導向是否鼓勵再融資,更要看再融資項目為什麼融資、怎麼使用融資。20多年的實踐表明,不論再融資額大小,上市公司必須明白:資本市場融資得來的錢不是白拿,用到正確的地方、給投資者一個交代是必不可少的規矩。

  上市公司寧德時代日前擬向特定對象募集不超過582億元資金,這是A股迄今為止最大一筆民營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融資。今年以來,已有京東方、歐普康視、立昂微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定向增發、優先股、可轉債等多類再融資預案,預計募資規模逾7000億元。

  雖然與2016年、2017年等再融資額高峰年份相比尚有差距,但今年以來這麼大體量的再融資還是引發市場疑惑。如此“容易”的再融資有沒有“圈錢”行為?定向增發過程中是否存在套利情況?會不會引發市場“抽血”?

  再融資是一種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IPO)相區別的直接融資方式,一般指企業在上市后借助資本市場繼續融資,包括定向增發股票及配股、發行公司債或可轉債、優先股、資產証券化等多種直接融資工具。以目前再融資的“主力軍”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向增發)為例,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常以低於市場均價的價格,向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融資,參與者可“打折買股票”。

  判斷再融資是否圈錢、套利,不能隻看政策導向是否鼓勵再融資,更要看再融資項目為什麼融資、怎麼使用融資。去年以來,為了發展直接融資,助力企業紓困,資本市場持續完善融資功能,給再融資“鬆綁”。2020年2月份實施的再融資新規做出三大重要改變:一是精簡發行條件,拓寬創業板再融資服務覆蓋面﹔二是優化非公開制度安排,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三是適當延長批文有效期,方便上市公司選擇發行窗口,將再融資批文有效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受益於規則“鬆綁”,一年多來,A股一批上市公司獲得再融資“活水”。今年以來,截至8月19日,全市場共計發行750個定向增發項目,定增數量創下近4年新高。

  再融資“鬆綁”,定增項目更易獲批,從已實施定增的企業看,多數能將資金用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支持科技創新、為生產經營紓困等正確的地方,這樣的再融資項目即便數額較大,也應當得到市場和投資者理解。但也有個別企業以為再融資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可隨意揮霍,將寶貴的定增資金用來投資樓市、炒作商品甚至供“董監高”任性消費,引發市場對再融資圈錢和套利的擔憂。對於這些缺乏融資者責任感、不顧股東利益的害群之馬,監管部門理應嚴格管控,從重處罰。

  理解歸理解,鼓勵歸鼓勵,再融資規模畢竟很大,會不會引發市場“抽血”?歷史經驗表明,雖然大額定增往往會引起市場的短期流動性擔憂,但A股市場在上市公司大額定增預案公告日后的整體表現並不差。國聯証券統計顯示,2000年至今共有23例大額定增項目,平均預計募資額達435億元。這23例定增預案公布首個交易日后、10個交易日后、20個交易日后、60個交易日后,上証綜指分別平均上漲0.1%、上漲0.9%、下跌0.3%、上漲3.1%。

  之所以市場沒有出現大規模“失血”效應,一方面是因為多數再融資項目能夠及時、充分地披露資金用途,資金取之於市場、用之於發展,消除投資者疑惑,這些舉動不但沒有讓企業因大額再融資“減分”,反而贏得更多長期資金青睞﹔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各項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証券稽查執法隊伍及時跟進,避免違法套利行為發生,越來越多的再融資預案被投資者視為積極因素,使得那些將“巨額再融資等同於‘圈錢’和‘抽血’”的想法越發沒有市場。

  2000年至今,增發股票等再融資方式已成為A股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股權融資手段。20多年的實踐表明,不論再融資額大小,上市公司必須明白:資本市場融資得來的錢不是白拿,用到正確的地方、給投資者一個交代是必不可少的規矩。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