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表明昆虫多樣性與碳排放密切關聯

科技日報南京11月10日電 (記者張曄)目前人為的全球變暖與毀林事件導致森林昆虫多樣性不斷下降,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通過建立全球甲虫化石形態數據庫,深入研究了二疊紀末大滅絕前后森林變化與甲虫演化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英國綜合性學術期刊eLife上。
昆虫作為現今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的生物,自石炭紀開始繁盛,在二疊紀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二疊紀末發生了地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導致了陸地生態系統的崩潰。迄今學界對此時期昆虫的演化過程爭議頗大,進而導致我們對於昆虫對大滅絕的響應機制知之甚少。
科學家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大數據中心建立了全球甲虫(昆虫綱:鞘翅目)化石形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數學模型對早二疊世至中三疊世甲虫的分類多樣性、形態歧異度、系統發育和生態習性進行了綜合分析,重建了甲虫的早期演化歷史。研究發現,大滅絕事件(特別是去森林化)明顯影響了甲虫的早期演化歷程。
研究表明,隨著早、中二疊世甲虫干群的輻射,其多樣性與形態歧異度同步增加。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后,早三疊世的甲虫蛀食性干群近乎完全滅絕,多樣性、形態歧異度皆明顯降低。早三疊世蛀食性甲虫化石記錄的空白與森林生態系統的崩潰時間(即無煤期)大致吻合,表明蛀食性甲虫的滅絕可能源於去森林化作用所造成的棲息環境的消失。中三疊世甲虫類群明顯恢復,新的蛀食性甲虫類群再次廣泛出現,這也與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時間相一致。
現代自然界中,昆虫在陸地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儲庫,植食性昆虫通過分解木質組織,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於大氣。現今昆虫對森林枯木分解貢獻率平均為29%。甚至在短時間內,植食性甲虫的爆發足以讓森林從碳匯轉變為碳源。
古生代陸生植物大輻射伴隨著巨量碳儲存和氧氣釋放,這被認為是同期大氣氧含量上升的主導因素。在二疊紀,蛀食性甲虫成為重要的木材分解者。這些甲虫通過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顯著提高了木材的降解速率。因此,二疊紀蛀食性甲虫的輻射可能是二疊紀大氣氧含量下降的一個主要驅動力。
當今,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與毀林事件導致森林昆虫多樣性不斷下降,與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十分相似。本研究或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未來昆虫將如何響應全球氣候的變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