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戰“速凍式”寒潮?國家發改委出招了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 (申佳平)近日我國迎來強降溫寒潮天氣,部分地區直接進入“速凍”模式,接連出現大風、暴雪等惡劣天氣。天寒地凍間,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成為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今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對今冬明春煤炭、天然氣安全保供工作作出介紹。
產量、存煤、價格三好轉 煤炭供應有保障
“隨著全國煤炭產量和市場供應量持續增加,電廠供煤、存煤和港口煤炭場存水平還將進一步提升,今冬明春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能夠得到可靠保障。”孟瑋表示,目前煤炭產量、存煤、價格三方面均已出現較好變化。
一是煤炭產量較快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煤炭產量3.6億噸,同比增長4%。從調度情況看,11月以來煤炭產量仍在穩步增長。
二是電廠存煤持續提升。10月份以來,統調電廠供煤持續大於耗煤,存煤加快回升,11月14日,電廠存煤1.29億噸,月底有望超過1.4億噸,目前可用22天,較9月底增加9天。其中,東北三省統調電廠存煤超過1400萬噸,比9月底提升1倍以上,可用天數達到31天。
三是煤炭期現貨價格大幅回落。10月19日以來,鄭商所動力煤期貨主力合約連續多日下跌,11月15日收於809.6元/噸,較10月19日高點1982元下跌59%﹔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平倉價降至1095元/噸左右,降幅超過1000元/噸,晉陝蒙主產區煤礦坑口價降至900元/噸以下。
孟瑋同時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進一步發揮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推動保供穩價各項工作落實落地,全力確保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確保能源安全保供,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一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核增產能煤礦按照核增后的生產能力組織生產,督促復產煤礦穩產達產。二是加強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進一步提升履約水平。三是加強運輸協調,確保煤炭運到需要的地方。
強化天然氣保供日調度機制 應對提早“供暖季”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日前發布的氣候預測,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以偏冷為主,發生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降水總體呈北多南少分布,東北地區可能出現大范圍低溫雨雪災害。
寒潮天氣持續影響,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提前進入“供暖季”。數據顯示,11月7日以來全國天然氣日供應量達到10億立方米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約1億立方米。
“受當前全球天然氣供需形勢緊張、氣價暴漲影響,今年供暖季全國天然氣供需總體緊平衡,高峰時段部分區域供需矛盾可能較為突出。”孟瑋指出,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組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國家管網公司,把做好應對工作作為對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能力的一次測試,綜合採取有序動用管存氣、啟動地下儲氣庫開採、定向增供燃氣發電等措施,保障了天然氣供應的平穩有序。
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將充分發揮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和企業建立的天然氣保供日調度機制作用,扎實做好各項保供工作。
一是確保合同嚴肅執行。重點是督促供需雙方嚴格按合同保障供用氣,對民生用氣全部納入合同,確保足額供應。
二是組織全力增產增供。重點是推動企業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促進國內氣田安全滿負荷生產,全力增加國內資源供應。
三是加強重點地區保障。加強對北方取暖地區的供氣保障,高峰期通過組織“南氣北上”、加大儲氣動用等多措並舉,增加北方地區資源供應,對供應偏緊地區加強調度保障。
四是穩定民生用氣價格。督促各地和相關企業嚴格執行天然氣價格政策,保持民生用氣價格基本穩定。
五是做好精准有序“壓非保民”准備。組織各地和相關企業扎實開展“壓非保民”預案演練,制定可實操的壓減工作方案,確保一案在手、隨時可用,堅決做到“壓非保民”“限氣不關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