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漁父子”接力守護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2021年11月22日08:44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長沙11月19日電(記者史衛燕、薛宇舸、余春生)閉上眼睛,何東順眼前總是出現這樣一幅景象:寬闊的湖面,成群魚兒躍出水面,不遠處湖洲的大白楊上,有蛇在樹上吐著信子,還有烏龜在睡覺。

  這是他童年記憶中的洞庭湖。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自古被譽為“魚米之鄉”。

  何東順是“漁三代”。爺爺就在洞庭湖打魚為生,傳給父親何大明。何大明人高馬大,是天生捕魚的好手,年輕時在這一帶遠近聞名。

  1997年,何東順出生在洞庭湖。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父親開船,自己坐在船頂上看著廣闊的湖面。

  上個世紀80年代,洞庭湖有120多種魚類。然而,多年來無序的採砂破壞、大噸位船舶航行擠佔了魚類洄游的通道,魚類棲息地生態遭到破壞,導致洞庭湖漁業資源持續減少。

  何大明發現,江豚明顯減少了,看到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江豬子”處境堪憂,他心如刀絞。

  2003年,何大明在捕魚時遇到了一對江豚母子,它們受傷了,被困在蘆葦蕩中。這一次,這個漁民做了一個特別的決定:他每天悉心照料這對母子,四個月后江豚康復。

  “江豬子”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峻威脅,這件事觸動了何大明的內心。

  何大明找到幾個捕魚的伙計一起商量,“我們能不能做一點保護洞庭湖的工作?”洞庭湖的生態已經瀕臨奄奄一息,世代捕魚為生的漁民明白,再變本加厲、不擇手段地捕魚,終將無魚可捕。

  他們加入環保公益組織,勸阻人們用“斷子絕孫”的方式捕魚,發現嚴重問題向漁政等部門報告。2015年,漁民們申請成立了湖南省岳陽市東洞庭生態保護協會。

  那時,何東順已是一名大學生,在省會長沙讀書。寒暑假回到家,他都會陪伴父親巡湖。

  何大明欣慰地發現,這孩子一到湖裡,眼睛就閃閃發光。隻要做保護工作,他身上就好像有使不盡的力氣。

  2020年開始,包括洞庭湖在內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數十萬漁民逐步轉產轉業上岸。還有相當一部分上岸漁民加入“護魚員”隊伍,完成了從“捕魚人”到“護魚人”的轉變。

  畢業后,何東順向父親鄭重提出,要回到洞庭湖,繼續保護事業。

  何大明沒有一絲猶豫,答應了。他知道東順回來,是希望為母親湖護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去年漁民上岸后,何東順發現有大量漁網遺棄在洞庭湖,水落之后,沉在湖洲上的漁網通常和湖草長在一起,鳥覓食時被漁網纏住受傷,很難繼續在野外生存。他帶領協會成員在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內尋找漁網,找到后剪掉或燒毀。

  在他的努力下,今年洞庭湖煤炭灣水域建立了東洞庭湖黑鸛流動守護站。這種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球大約僅3000隻,而這裡每天就有30來隻棲息。

  何東順向父親建議,保護工作范圍應當慢慢擴大,逐步拓展到候鳥保護、麋鹿保護、船舶空氣污染防治等領域。

  “兒子比老子強啊!”何大明覺得,在兒子身上看見了青出於藍。

  何東順告訴記者,自己希望繼承父親的衣缽,終生以保護洞庭湖為事業。同時,他也幻想著,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洞庭湖生態也全面恢復,就讓孩子做洞庭湖生物多樣性研究。

  “小時候,我以為江豚是魚,爸爸告訴我‘這不是魚,是江豬子’。”東順笑著說,“我希望以后我孩子也能看到江豚,問我‘爸爸,這個是不是魚’,我也會告訴他‘這不是魚,是江豬子’!”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