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和諧用工關系 化解年輕人職場“摸魚”心態
“工作每天都在‘摸魚’,要不要辭職?”某網絡通信公司客服代表欣然在姐妹群裡感嘆道。90后欣然工作輕鬆穩定,但收入不高,晉升機會渺茫。“一時‘摸魚’一時爽,但時間耗不起,總感覺在虛度光陰,可出去闖又不確定自己行不行。”初入職場的她有些迷茫。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街採中了解到,不管是由於工作太少、任務太簡單,還是工作強度大、想要逃離績效壓力,不少年輕人有過上班“摸魚”的情況。
日前,一則國美控股集團發布的《關於違反員工行為規范的處罰通報》,更將“摸魚”一詞推上風口浪尖。年輕人上班“摸魚”是否被容許,現狀如何破解,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勞資關系如何平衡……對此,記者街採了部分年輕人,以及相關專家、律師和企業管理者。
“摸魚”一直存在,過去叫“磨洋工”
說起對“摸魚”的理解,記者採訪到的年輕人表述不一。
“很形象,把‘魚’音譯成‘娛’,悄悄娛樂的意思。”95后女孩田田這樣理解“摸魚”一詞。
90后小伙宋元直截了當地說,“摸魚”就是“上班時‘游山玩水’,下班時努力混餐補”。
00后小嘉認為:“‘摸魚’類似‘渾水摸魚’,指不干活不付出,混時間。這幾年成為年輕人自嘲的一種方式,褒貶不一,不好界定。”
“‘摸魚’現象一直存在,表現在上班時間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說,“摸魚”並不是新興現象,也不是當下年輕人獨有的狀態,過去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磨洋工”。
“每天早上一睜眼,‘不想上班’的念頭就佔據了我整個大腦。”對於欣然來說,“摸魚”成了常態,比如,到了公司先補個妝,吃早飯,整理工位,泡咖啡……這樣一波操作,半個多小時就過去了。
在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勞動人事法律事務部執行主任黃興國看來,“摸魚”就是老話說的出工不出力,“員工不可能一天都緊繃著神經,但是用著公司的網,吹著公司的空調,就是不給公司干活,有違契約與誠信。而這個‘度’在哪裡,其實每個人都要有個標准”。
黃樂平表示,根據勞動合同, 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勞動者有義務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而用人單位則有權利對勞動者進行監測、管理和評價。“需要注意的是,監測、管理和評價不能超出法律的界定,不能超出必要的合理限度”。
不宜以嚴苛的制度和約束“套”住年輕人
與欣然不同,90后小伙兒益達一直對工作充滿熱情。出乎意料的是,兩個月前,部門新入職了兩名年輕同事,讓周圍的氣氛發生了改變。“部門都開始內卷了,每天比業績、比加班時長,凡事都要比一比。”益達有些喘不過氣,為緩解焦慮,開始不時“摸魚”。
DT財經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當代年輕人理想工作報告》顯示,在3773位30歲以下受訪者中,超過八成的職場人並沒有從事理想工作﹔當完全拋開經濟等現實因素后,年輕人選擇理想工作的第一大理由是自由,其次是熱愛和穩定。
“公司核心崗位就那麼幾個,絕大部分人都還是螺絲釘,上班‘摸魚’有時無法避免。”2017年年初,85后青年小楓從某國企離職,和幾個好友創立了一家服裝設計公司,經過4年發展,團隊從5個核心成員擴充到130余人。小楓表示,當下年輕人的職場心態並不輕鬆,“心氣高,期待被重用,在無法滿足預期后,會很快出現懈怠、‘摸魚’的情況。”
小楓說,公司創業之初,人員很少,個個都是多面手,公司發展的時候,非常需要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年輕人有著敏銳的嗅覺和很強的學習能力,我們要充分激發年輕人的創造力和創新熱情,並非用嚴苛的制度和約束‘套’住他們。”
在小楓看來,公司購買個人的勞動力價值,可以是時長、謀略,也可以是成果,不同公司、不同崗位有不同的需求。“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注重結果考量,而非過分關注過程,否則,‘摸魚’者也會變身‘咸魚’。”
黃樂平指出,如果一家企業的員工出現大規模的上班“摸魚”現象,就說明這家企業在人員分配、崗位設置、激勵機制等方面存在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建立和諧用工關系減少“摸魚”內卷
黃樂平指出,判斷一個員工是否“摸魚”,可以看其所從事的活動是否超出了合理、必要的限度。“每天8個小時工作時間,難免有一些私事需要處理,企業要學會適當給予員工一些合理的彈性時間。”
街採中,不少年輕人理性地給出“摸魚”的破解之道。
田田認為,企業應敞開大門,多聽員工想法,建立高效的溝通渠道。“當個人目標和團隊目標持續統一,企業又尊重員工的個性和需求,無謂的‘摸魚’自然就會減少。”宋元說。小嘉則提出,企業應該有效避免無效內卷內耗,最大程度調動員工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黃樂平表示,和諧的用工關系,需要企業和員工共同努力,用人單位要建立一個合理的機制,增強員工認同感、信任感,引導員工良性競爭,同時,員工也要信守契約精神,“張弛有度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文中受訪年輕人均為化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