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快遞面單成“剁手黨”隱私“黑洞”
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界定較為清晰,那就是由快遞企業自身承擔。快遞企業在責任安排方面,可以對信息保護責任進行分解,分區域由下屬各網點負責,也可以設立相應部門來承擔信息監督責任,並匹配一定的懲戒措施。
盤和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雙十一”剛過,“雙十二”又接踵而至。在開開心心買買買的同時,快遞面單中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成為眾多“剁手黨”最關心的問題。
當你突然接到陌生的房屋中介、商家等推銷電話和短信時,可能不會想到,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源頭只是一張小小的快遞面單。面單上有姓名、電話、住址,還有快遞物品的種類等。根據這些個人信息,甚至可能找到消費者的社交賬號,推演出消費習慣、經濟能力等。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正式實施,快遞面單的信息安全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隱私面單安全環保
快遞面單的信息安全並非是個新問題,為了減少快遞信息“裸奔”情況,2017年起,各快遞企業相繼推出隱私面單。在隱私面單上,個人信息被加密處理,隱去姓名、住址的部分文字以及電話號碼的部分數字。快遞員派件時,通過App掃碼,用“虛擬電話”聯系收件人,快遞簽收后,號碼對應關系隨即失效。
隱私面單不但有效保護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而且由於打印在面單上的信息少了或使用電子面單,快遞包裝上隻有一個條形碼,減少了紙張的使用,更加綠色環保。菜鳥提供的材料顯示,2014年,菜鳥電子面單率先上線,累計服務了1000多億個快遞包裹,幫助全行業節省紙張4000億張,節約成本200億元,相當於減少碳排放10億千克。
而京東通過倉內無紙化作業以及電子面單,僅2020年全年,京東電子面單的使用可減少紙張消耗1.3萬噸。
效率低導致推廣難
隱私面單安全又環保,但其推廣並不順利。目前,除了順豐等少數快遞企業還在堅持使用隱私面單外,不少快遞平台上,隱私面單已經下線,即使仍在運行,也大多出現在增值服務中,而非默認選項。消費者需要手動選擇“安全號碼”“隱址寄件”,才能在面單上隱藏相關信息。
隱私面單使用率不升反降,問題出在哪裡?“關鍵是配送效率低。”一位快遞員告訴記者,傳統面單上,信息一目了然,每一幢每一層樓的包裹可迅速識別、集中派送,而隱私面單上信息不全,每一單快遞員都需要掃碼識別,配送效率至少降低了10%。“如果使用隱私面單,在掃碼后才發現這個包裹是屬於已經配送完的上一層樓的,就需要返回再送,大大降低了配送的效率。特別是在“雙十一”等業務量大增的時候,需要配送的包裹數量巨大,本來就容易出現快遞混淆等問題,加上隱私面單信息不全,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了。”該快遞員說。
此外,菜鳥快遞服務專家李洪雨曾表示,依托於電子面單和雲打印技術,隱私面單對用戶手機信息的保護才得以實現。想要接入這一服務的商家,需要先安裝雲打印組件。
如果無法投遞到戶,隱私面單還會影響用戶體驗。當消費者不在家,或由於小區封閉快遞無法進入時,消費者會要求把快遞存放在門衛、收發室或快遞架上,等方便時來取。在成堆的包裹中,通過模糊處理的信息,想要快速准確找到自己的快遞,難度也不小。
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教授表示,快遞面單上面列載的信息屬於個人隱私,《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對包括姓名、電話在內的個人信息進行相關操作,比如加密、去標識化等,這是最基本的安全技術保障措施。
“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界定較為清晰,那就是由快遞企業自身承擔。”盤和林說,快遞企業在責任安排方面,可以對信息保護責任進行分解,分區域由下屬各網點負責,也可以設立相應部門來承擔信息監督責任,並匹配一定的懲戒措施。比如對出現信息泄露等違規行為的快遞員應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並列入行業黑名單,情節嚴重的終身禁入快遞領域等,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要以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為契機,完善快遞行業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