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挖掘全民健身新潛能 讓健康中國“動”起來

孫博洋
2021年12月08日13:0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們對健身、就醫、養老等健康需求越來越多,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民的健康意識水平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社區15分鐘健身圈,到線上“每日步數”排名,以健身促健康,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潮流。健身操、廣場舞、游泳、滑雪等越來越多的健身項目正在走向大眾化、平民化,室內室外,水下冰上,共同描繪出一副色彩絢麗、和諧美好的健康中國動態畫卷。

政策協同助力健康中國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自2009年8月8日設立“全民健身日”以來,民眾自發參與的熱情日益高漲。近年來,國家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健康中國及體育強國發展戰略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新時代必須准確把握現實情況,厘清制約因素,闡明發展對策。

從北京著力打造“15分鐘健身圈”,到安徽以五年計劃鼓勵企事業單位開放健身場所、激勵民建民營體育場館,再到四川盤活老舊空地資源以植入體育設施,全國各地相繼推出貼合區域特征、貼近社區民風的健身規劃,提供給老百姓更便利的服務。

如今,我國體育健身基礎設施建設已有顯著成效。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共371.34萬個,面積達30.99億平方米。

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再次提出一系列新指標,為全民健身戰略指明新的發展方向。計劃還指出,要發展多元化體育產業,催生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互聯網+”賦能全民健身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從1.71萬億元增至2.95萬億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依舊實現同比增長1.7%,體育產業規模穩定增長。

隨著需求側快速增長,全民健身的綜合價值逐漸凸顯。健身房、體育館等空間場所、健身器材和運動裝備等物質需求及其他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將迎來市場化發展,體育消費也將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型消費。

據了解,當前中國健身人口滲透率僅5.02%,不足美國1/3,而隨著全民健身浪潮的興起,參與人口持續攀升,體育產業將迎來新機遇,並成為建設健康中國必不可少的社會力量。

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要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把握發展機遇,深化運動行業產業化創新。尤其是在數字化新時代下,要以智慧服務為目標,以“互聯網+”來賦能,提升大眾健康意識,實現消費模式轉型。

以線上健身平台Keep為例,通過打破時空限制,平台推出“大耳狗雲上漫跑”等線上挑戰賽活動,搭建集課程教學、社交互動、飲食指導、裝備銷售等一體化的商業閉環,釋放出產業形態潛力。

社交平台晒出的“大耳狗獎牌”。

在線上挑戰的活動設置中,平台為用戶設置了形式不一的獎勵機制。近日“大耳狗獎牌”在社交網絡的流行,就是運動用戶看重運動反饋的真實寫照。對愛好者來說,“制定目標-完成挑戰-得到獎勵”這一閉環缺一不可,尤其是“得到獎勵”這種榮譽感和獲得感,是極為重要的精神體驗。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評價,線上健身平台對 IP價值的挖掘與精細化運營,精准抓住了當下時代用戶尤其是z世代用戶的嗨點,成功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可以看出,運動健身玩家們對用戶激勵手段的更多嘗試與探索,都是為了努力降低運動的門檻,拓寬運動服務的邊界,讓健身這件事正變得更多元、更輕量。

專家表示,構建全民健身智慧化,還可以通過建設多元資金投入機制、建設服務供給信息平台等方式實現,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現代化技術也可以與體育運動相結合,實現更大的突破。

在全民健身理念的引領下,民間體育賽事也是推動全民健身市場化、社會化的重要形式,構建起“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全民健身大格局,更好地實現健康中國的具體實踐。

(責編:王連香、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