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發布:“中國天眼”FAST等入選

2021年12月16日15:4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趙竹青)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過去幾年,哪些重大工程科學和技術深刻影響我們的生活?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評選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京發布,5G、極紫外光刻系統、“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等入選。

此次評選出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近五年在全球范圍內完成、實踐驗証有效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工程科學和技術的重大成果,能夠反映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當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它們是:

AlphaGo和AlphaFold——2016年,AlphaGo首次戰勝人類圍棋九段選手﹔2018年,AlphaFold高精度預測了人類蛋白質三維空間結構。有機結合海量數據、先進算法、超強算力和領域知識,新一代人工智能開啟了認知決策賦能的新階段,日益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及應用——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開發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家。這項被譽為“基因剪刀”的新技術,通過對DNA剪切實現基因組精准、高效修飾,帶來了分子生物學的新變革﹔在遺傳病及腫瘤治療、基因篩查與檢測、動植物育種與改良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技術潛力。

極紫外光刻系統——極紫外光刻系統以波長13.5納米的極紫外光為光源,可實現將芯片制程最小工藝節點推進至7納米、5納米甚至3納米。2019年,荷蘭阿斯麥公司成功推出新一代極紫外光刻系統,代表了當今最先進的第五代光刻系統,有望將摩爾定律物理極限推向新的高度。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2018年,全球第一個5G技術標准制定完成﹔2019年,5G技術首次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部署。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5G技術,可用於增強移動寬帶、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和海量機器類通信,實現人-機-物互聯互通,大大加快人類社會數字化轉型步伐。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2020年,全球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開放運行。FAST以喀斯特窪坑為台址,鋪設由數千塊單元組成的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以輕型索拖動饋源平台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高精度定位。FAST使人類探索宇宙未知空域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開闊。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主要利用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培育具有雜種優勢的高產、抗病、優質水稻品種。2020年,中國科學家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創雙季稻畝產1530.76千克的新紀錄。雜交水稻的研發成功和大規模推廣,是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洞察號火星登陸探測器——2018年,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作為第一個專門研究火星內部結構的探測器,洞察號攜帶先進設備,對火星地殼、地幔和地核進行探測,旨在認識火星如何形成和演化及現今的構造活躍程度。這標志著人類由對類地行星的探測,邁向行星的“內心世界”。

抗擊新冠疫情的公共衛生防疫治理——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以應對。中國、新西蘭、韓國等許多國家運用科學的疫情防控策略,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精准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大規模擴散。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2020年,歷經二十多年建設和運行的中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驗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位居世界前列,兼具防洪、發電、航運、生態補水等十多項功能,發揮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節能減排的生態效益。

特高壓輸電工程——特高壓輸電是當今最高效、最經濟的遠距離輸電方式。2009年,中國首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投運﹔2019年,世界首個正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中國建成投運。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特高壓輸電網絡,實現了能源跨區域、大規模優化配置。

2021全球工程前沿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楊寶峰院士介紹,本次評選出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在核心科學或技術方面取得原創性突破,或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瓶頸或難點,在單項或多項科學技術指標上具有顯著的競爭力,居世界領先水平﹔二是在技術整合、系統集成,實現工程的安全、精准、綠色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創新特征,或在重大工程的資源配置和組織管理方面有突出創新﹔三是在帶動產業發展方面取得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了全人類的生產力水平。

(責編:趙竹青、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