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城市對青年更友好 青年在城市更有為

楊寶光 杜沂蒙
2022年01月28日09:0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城市對青年更友好 青年在城市更有為

  近年,“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等正成為城市發展方式的新熱詞。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目前87個地級市明確提出此類概念。其中,山東省、江西省、浙江省、貴州省等還提出了建設青年友好省份。

  “青年發展型城市正從理念慢慢變成實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負責人郭元凱說。

  什麼樣的城市算得上是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又該如何建設?在中國青年報推出的《面對面》節目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郭元凱、團北京市海澱區委青少年發展和權益維護部部長趙思維、北京市外賣小哥代表常凱、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副秘書長董建勇圍繞這個話題進行了交流。

  郭元凱認為,各地提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體現出青年優先發展的理念正逐漸得到落實,青年發展也正成為黨政部門關注的熱點。“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有利於推進《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在城市落地。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也體現了各地在青年發展領域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提升。”他說。

  到底什麼樣的城市對青年友好?

  “青年發展型城市首先要滿足青年基本利益訴求。”郭元凱說。

  此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分鐘聊‘青年理想城市’”的網絡調查數據顯示,青年理想城市關注點排在前五名的是城市環境優美、文化氣息濃厚、就業機會充分便利、教育資源均衡充分、房價房租可負擔。

  “從《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對青年的界定看,14-35周歲年齡覆蓋面廣,各群體各階段面臨的困難並不相同,要推動出台普惠性政策滿足可能出現的主要問題,才能算青年發展型城市。”他補充說。

  在2021年1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專門就青年發展型城市做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青年認同自己是城市建設者、城市發展成果享有者的定位。“78%的青年認為他們是城市建設者。”

  在郭元凱看來,城市應該提供平台,幫助青年參與社會治理、城市建設,提高青年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度。

  外賣小哥常凱感受到了城市向他傳遞出來的友好。

  2018年10月,常凱來到北京加入外賣行業。起初他的想法就是“掙點錢后回家做小買賣”。可如今,他已經喜歡上這座城市,他說他和這座城市的關系,是一場“雙向奔赴”。

  對常凱而言,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他和伙伴們真真切切的感受。

  在他的視野裡,最近幾年,外賣騎手在北京逐漸受到關注。不少黨群活動中心、社區青年匯都為他們提供了歇腳、喝水的地方。通過共青團組織的新興青年社會參與和融入活動,他們也感受到“我也是北京一員,也能參與到城市社會治理中”。在工作中,常凱經常利用走街串巷的機會,參與團北京市委發起的隨手拍活動,將社區街道的不文明或不安全行為及時上報相關部門。

  參與其中的常凱,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郭元凱介紹,最新調查顯示,新興青年群體結構、群體特征都發生了變化。“如今,依托互聯網平台,從事新經濟業態的有8400萬人,其中70%以上是青年,80后、90后、00后佔據主體。”

  同時,從青年群體的業態分布上,青年經濟的發展鏈條逐漸延長。“以外賣平台為例,除了騎手之外,還有線路規劃師等群體支撐發展。現在新業態與整個經濟結構是密切相關的。”郭元凱說。

  他認為,新興青年群體也發揮了社會治理參與者的作用。“他們已經從旁觀者逐漸過渡到參與者,我們可以把像常凱一樣的新興青年稱作是社區治理的毛細血管。”

  而在北京市海澱區,對於這些青年的關注是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行動。

  據趙思維介紹,海澱區2021年開展了關愛新業態就業青年群體,依托貝殼找房、鏈家門店等,打造了專門服務快遞小哥的小哥加油站,除了生活上幫助和保障外,團海澱區委還借助各項活動加強對新興青年群體的思想引導,通過各種活動凝聚引領青年。

  “青年發展型城市不只是為特定群體打造,它是普惠性政策,隻有這樣才能讓所有青年都感受到城市溫度,感受到黨的關心。”郭元凱補充說。

  在街舞青年代表董建勇看來,對青年友好應該是能幫助青年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發展,找到自己的歸屬和事業。

  在他所從事的街舞行業中,很多從業者都是青年舞者,缺乏對企業機構管理、宣傳、運營、維護的經驗。

  而這個群體早已走進了共青團的“朋友圈”。對於他們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各地團組織也會組織專業的投資、管理培訓,幫助創業青年規劃發展路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成功,但真能幫助很多人學習和進步,大家能感受到城市更溫暖,通過活動也展現出城市的關懷,對青年的關注,讓青年找到歸屬感。”他說。

  談起幫扶創業青年,趙思維現場“安利”起了海澱區的創業政策。為了幫助海澱青年,團海澱區委圍繞海澱區的中心定位打造了中關村U30服務創新創業比賽,同時設置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強政策引導、資源對接,全方位服務創業青年,“近年累計發掘和培養5000多名青年創業者。”

  此外,2021年,海澱區還編制了《海澱區“十四五”時期青少年發展規劃》,目的就是要打造海澱區的青少年友好型發展城區,“希望,從上學開始,就能感受到海澱的溫度,一直到畢業和就業,都能感受到海澱的貼心服務。”

  為了推動《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落地實施,2018年,海澱區就建立了海澱區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區委領導、政府負責、共青團協調、各方共管的制度。2021年,海澱區還探索建立了街鎮級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市、區、街鎮三級青年議事機制。

  董建勇經歷了走進團團“朋友圈”的過程。

  2019年,在團北京市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街舞行業團工委,把北京200多家街舞相關機構整合起來。通過與普通青年接觸,董建勇發現,很多時候青年訴求並不一定都是利己的,“青年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希望體現正能量的一面,組織建立可以幫助青年完成這方面的訴求,這對城市和青年人群是很大的幫助。”

  為此,北京街舞行業團工委制定專門制度,成立志願服務隊,廣泛參與到地方疫情防控、疫苗接種等工作中,在工作中享受到社會參與感與獲得感。

  常凱補充說,為了幫扶青年,近年多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也被納入青聯委員,新興青年的聲音,通過青聯委員的身份發聲,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對城市的期待簡單,踏踏實實把每單送好,在需要的時候,能有一個找得到、靠得住的組織。”他說。

  在郭元凱看來,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就是要讓青年感受到家的溫暖。“如果能讓青年感受到城市就是他要定居的家,這已然是對友好型城市最高的評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杜沂蒙

(責編:申佳平、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