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數字技術助力埃及考古研究

本報記者  沈小曉
2022年02月10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X射線技術、CT掃描、組合3D視圖……近日,埃及考古學家首次以數字化方式“解封”了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一世的木乃伊,並公布其面部特征、年齡等相關信息。項目主要負責人、開羅大學醫學院放射學教授薩哈爾·薩利姆說,得益於數字技術的進步,考古研究取得了更進一步的重大發現。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埃及考古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掃描金字塔”是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開羅大學以及法國有關機構於2015年合作開展的一項考古項目。考古人員運用射線照相、紅外熱成像、攝影測量法、3D掃描重建和無人機等現代技術和設備,研究和測量了多座金字塔的內部構造,以檢測是否存在未知的內部結構,從而進一步了解金字塔的施工過程和技術。除此之外,探索水下古城的遠洋機器人、重現古代生活的聲音數字技術、展現虛擬社區的VR(虛擬現實)技術、揭示木乃伊原型健康狀況的蛋白質分析技術、揭示古代雕像本色的成像技術等數字裝備和科技,也在其他考古項目中得到應用。

  在文物保護方面,數字技術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位於盧克索的門納墓擁有3500年歷史,為加大保護力度,工作人員運用拉曼光譜法、比色法等無接觸測量技術,制作出高分辨率的平面圖,幫助考古學家、藝術史學家進行深入研究。在埃及帝王谷,工作人員使用傳感器全天候收集各類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和風向、降雨量和太陽輻射等,以實時監測山谷的地質狀況。

  埃及政府對數字化考古給予大力支持。2020年11月,埃及旅游和文物部與通信和信息技術部簽署協議,積極推進考古和文物保護領域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開發考古技術、建立考古遺址和旅游景點的地圖管理系統項目等。

  中國與埃及在考古領域,特別是數字技術應用方面展開了積極交流與合作。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埃及旅游和文物部簽署《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協議》,組建中埃聯合考古隊。聯合考古項目埃方領隊薩基爾表示,中國擁有遙感技術、三維成像技術、室內科技考古等先進的考古技術,以及深諳埃及象形文字的專家,有力保障了考古項目的推進。“埃中開展考古合作潛力巨大。”

  (本報開羅2月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0日 17 版)
(責編:羅知之、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