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米油鹽》|事關新年“錢”途!銀行理財還“香”嗎?
正月初五迎財神。新年伊始,無論是收到公司年終獎,還是長輩給的紅包,大家可能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投資,讓“錢生錢”,紅包越來越鼓。但今年“銀行正式清退‘保本型’理財”的消息讓不少人慌了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022年,被稱為“資管新規元年”。歷經三年多的過渡期后,《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在今年正式開始落地實施。這意味著,大家以前熟悉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銀行理財全面淨值化,不設固定收益率,銀行根據投資情況定期公布產品淨值,投資者自己也得承擔一部分投資風險。
早在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証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從投資范圍、杠杆約束、信息披露等多個方面做出要求,旨在防范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有業內專家表示,隨著保本型理財產品成為“過去式”, 打破剛性兌付、估值採用市值法,成為理財產品的新關鍵詞。
按照《資管新規》,剛性兌付的含義和表現形式,一是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淨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二是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三是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托其他機構代為償付﹔四是金融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也曾多次公開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培養投資者風險意識。從而強化市場紀律,消除市場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有專家表示,《資管新規》會給之前已經習慣保本保收益的群體造成一定沖擊,但理財產品實際給予投資者的風險並沒有大幅增加。同時,隨著銀行理財採用市值法,跟著市場機制走,未來產品也會更多元,投資者就會有更多選擇和回報空間。
總之,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永遠都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對於老年人、上班族等害怕風險又嫌存款收益太低的人群來說,銀行理財仍然是比較好的投資選擇。此外,大家還可以選擇更低風險的投資選擇,例如貨幣基金、國債等。這些投資渠道,安全性較好,收益率也比銀行存款高﹔而理財型保險投資期長、靈活性較差,但穩定性強。
不論是哪種投資,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投資者一定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更加理性地選擇合適的產品,而不要盲目追逐熱點,或是追漲殺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