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游戲新規后的首個寒假,孩子們有新變化嗎?

今年寒假,與以往的假期相比,石家庄市五年級學生馮梓涵的生活格外不同。
“作業變少了,還不用上課外班,網絡游戲有時間限制,我也不用再惦記了。幾乎每天都跟著表哥去附近的公共籃球場打球。”馮梓涵說。
記者翻看馮梓涵制定的每日、每周作息時間表,看到周五、周六、周日晚上是他玩游戲的時間。在這三天內,平時晚上安排的讀書、背詩、家務等任務他都會提前在白天完成。看起來,馮梓涵在有“游戲時間”的三天裡反而比平時要忙碌。
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游戲時間做出嚴格縮減,要求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記者在石家庄走訪時,不少中小學生家長表示,新規定不僅縮短了孩子玩游戲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其他時間裡徹底“斷了念想”。
三年級學生家長王淼說,自己其實並不反對孩子接觸游戲,但感到可怕的是游戲給孩子帶來的視聽刺激和心理滿足會佔據他太多精力。
“以往孩子心裡總惦記著玩游戲,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現在在不能玩游戲的時間裡,孩子寫作業、做事情比過去專心、認真了許多。”王淼說。
同時,石家庄市區內不少體育培訓機構、公共運動場所負責人表示,寒假裡參加運動的孩子比過去明顯增多。“經常十幾個孩子一起約場地打球。”石家庄市裕華區一名小型籃球場負責人說。
當然,也有學生坦言,玩游戲的時間雖然大大減少,但是對網絡游戲的熱情一時難以消退。看游戲解說、游戲直播、研究攻略也是自己排解“游戲癮”的一種方式。
“有的同學會用家長的身份証注冊,一般央求爺爺奶奶成功率高。網上也有人賣‘破解版防沉迷軟件’,可以將限制游戲時間的程序破解。”四年級小學生崔熙彥說。
為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難題,各地各部門相互配合牢牢“筑起”防線。北京、上海“掃黃打非”部門對不履行實名驗証的網絡游戲運營商作出行政處罰﹔江蘇查辦南京“9·30”非法出租游戲賬號案,抓獲犯罪嫌疑人40余名﹔河北檢察機關今年1月17日至3月1日開展專項活動,通過公益訴訟監督,及時查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設置電子游戲設備的游藝娛樂場所違規接待未成年人問題,並通過向文化行政部門制發訴前檢察建議,推動問題場所治理。
騰訊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負責人鄭磊表示,騰訊依托公安權威數據平台嚴格管理未成年賬號,針對孩子“冒用”成年人身份繞過監管的問題,採取金融級別人臉識別驗証。
“針對體量更大的頭部游戲,採取更嚴格的人臉方案,例如:對55歲以上實名用戶,在夜間游戲每次登錄都需要人臉識別,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賬號或設備﹔同賬號如果在多設備頻繁使用,也會觸發人臉識別,降低第三方租號的利用率。”鄭磊說。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表示游戲也有一部分社交作用,有時是自己融入群體的一個話題。今年上初一的高墨森表示,自己從小在城市長大,寒假春節期間回到老家,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和兩個表弟說什麼,后來聊到了游戲,大家一下子就有了共同話題。
“我們因聊游戲而變得熟悉了起來,還在春節期間一起去附近的雪場玩了幾次。”高墨森說。
河北省家庭教育專家陳輝表示,今年寒假,自己接待了幾例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案例,最大的感受是盡管各地各部門、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努力破解這一難題,但事實上,家庭教育才是最不可缺失的重要陣地。
“很多沉迷問題的根源是孩子的娛樂放鬆需求與自我價值感需要得到滿足。許多孩子表示自己沉迷游戲的原因是可以逃避現實,逃避不理想的家庭、學校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家長必須要擔負起親子聯結、充實孩子生活的重要任務,而不是一味交由社會、長輩。”陳輝建議。
新華社石家庄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