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銀聯攜手產業各方加速數字化轉型

2022年03月23日10:20 | 來源:中國銀聯
小字號

原標題:20年金融科技驅動引領創新發展 中國銀聯攜手產業各方加速數字化轉型

  “上世紀末,我們店還是老式櫃台,專門擺了整整兩層POS機。因為各家銀行卡必須用專用POS,結賬時手忙腳亂。后來有了銀聯POS機,一機同時能刷多家銀行卡”,在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某老字號商戶總經理老董指著櫃台前多種收銀方式介紹著,“現在更方便,在本店,除了銀聯卡,還能用銀聯二維碼、雲閃付……”

  從拿著存折到銀行櫃台存取現金,到隻需一張銀聯卡就能通過各家銀行ATM自助取款,到雲閃付APP一“掃”即付,每一筆支付歷程見証支付技術創新的時代變遷。

  標准引領科技驅動 銀行卡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2001年之前,國內銀行卡業務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准。2002年,銀聯成立后,攜手商業銀行推動以銀行卡為基礎的聯網通用。此后,中國銀行卡產業標准化水平不斷提高,開始由“分散化”向“集約化”轉變,駛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2002年,銀聯攜手商業銀行發行銀聯標識卡,彼時還是“磁條卡”。2003年,銀聯標准信用卡正式問世,實現由“標識”向“標准”的轉變。2008年,在國際上磁條銀行卡向金融IC卡轉移的趨勢下,銀聯推動銀行卡芯片真正實現國產化。2014年,銀聯卡基於支付標記化技術(Token)升級,能從源頭控制信息泄露和欺詐交易風險,極大提升在線無卡支付的安全性。2019年,銀聯實現從Token 1.0向Token 2.0的升級,並於2020年發布基於Token 2.0技術的銀聯數字無界卡,實現全流程數字化,成為銀行卡業務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並推動我國實現銀行卡“芯片化”遷移。

  20年技術升級產品迭代,銀聯卡實現了從“磁條卡”到金融IC卡,從“有形”卡片到“Token”技術加持的“無形”卡片……一路走來“量”“質”齊升,銀聯卡的支付形態除傳統的刷卡和揮卡外,還增加了遠程支付、NFC(近場通信)支付、二維碼支付、刷臉支付等新型態,實現了從便捷到更便捷、從高效到更高效、從安全到更安全的轉變。如今,服務10億持卡人的銀聯卡,成為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二維碼支付等各類電子支付業務開展創新的基礎。

  與卡端升級並行,伴隨銀行卡發卡和受理市場建設快速發展,銀聯攜手商業銀行、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大力推動受理環境優化升級,為中國銀行卡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各行業經營業態升級夯基壘台。

  對商業銀行而言,以金融IC卡為例,相校磁條卡,金融IC卡安全性更高、信息存儲量更大,使得原先隻有購物消費功能的銀行卡向兼具“投資理財、繳納公共事業費、機票訂購”等多功能“卡片”升級,逐漸成為商業銀行向個人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重要載體。商業銀行逐步建立起由POS、ATM、電腦、手機等組成的服務體系,通過銀行卡向客戶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如今,以鄉村振興主題卡、小微企業卡、跨境返現卡、綠色低碳主題卡等為代表的銀聯卡,構建起全方位的卡產品及權益體系,成為商業銀行服務持卡人的有力抓手。

  對商戶而言,以商戶經營必備的POS機為例,從“一櫃多機”到“一櫃一機”,原來一張銀行卡隻能用於本銀行的POS機,到如今可以在任意一台銀聯POS機上使用﹔從最初僅能基於電話線通信到支持同時用WIFI、4G網絡、5G網絡等實現互聯通信;從隻能收銀到集“點單、叫號、會員、收銀”等功能為一體的銀聯智能POS、銀聯手機POS……除了幫助商戶經營降本增效,基於銀聯卡的支付解決方案還成為商戶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好幫手”。

  對持卡人而言,作為重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銀聯卡在中國的迅速普及,推動個人支付工具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當下數字化消費背景下,以銀聯無界卡為代表的數字支付服務必將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加優質的數字支付體驗。

  回望20年,中國銀聯與中國銀行卡產業同頻共振,共同成長。在雲程發軔的頭十年,銀聯攜手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基本建成我國的銀行卡聯網通用體系,推動銀行卡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形態中最具活力的領域之一。在創新不輟的近十年,銀聯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在已有的支付網絡基礎上,分階段、分層次打造銀聯網絡支付服務能力,滿足支付產業鏈服務需求,推動支付業態升級躍遷。

  “支付+”生態開放升級 鋪就幸福生活“康庄大道”

  技術升級如“源頭活水”,為支付產業發展澆灌出一方沃土。多年來,中國銀聯在“卡”端持續保持革新活力,積極致力於移動化、智能化、場景化的探索實踐,與產業各方攜手共進,打造支付服務開放平台,共建開放生態。

  2011年,銀聯推出銀聯在線支付產品,2013年推出銀聯錢包、NFC(近場通信)手機支付產品,2016年起相繼推出支持各手機品牌的銀聯手機閃付產品,2017年推出銀行業統一APP雲閃付,2018年發布手機POS,2019年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2020年發布金融級雲服務“銀聯雲”,2021年發布銀聯數字無界卡、推出統一收銀台和全新手機閃付,2021年發布雲閃付APP 9.0版,迄今服務4.6億用戶。

  從銀聯卡“刷”卡“揮”卡,到銀聯二維碼“掃一掃”、雲閃付APP,再到數字銀行卡“無界聯接”、銀聯手機閃付“噠噠兩下直接付”、統一收銀台,銀聯打造了體系化的現代支付產品和服務,推動“支付+”場景開放生態體系不斷升級。如今,41個城市地鐵、1760個市縣公交、30萬家零售連鎖門店、超過2000所校園、860余家三甲醫院、2700余個景區以及24個省市一網通辦服務、2000多個國內重點商圈,近1000個受理銀聯產品的線上APP……從線下到線上,並不斷向縣域農村市場拓展延伸。銀聯創新支付產品不僅廣泛覆蓋商超、百貨、文旅等零售業態,還深度融入醫療、稅務、政務等各類民生場景和行業領域,為行業提供了一系列綜合支付解決方案,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支付需求。

  20年產業深耕如奮牛犁春,從打造基於聯網通用的銀行卡網絡到移動支付網絡,銀聯為支付業態創新升級持續注入新動能。從創新支付產品到智慧場景建設,銀聯推動服務網絡實現立體化、多層次的受理覆蓋。在當下數字化發展浪潮下,銀聯將持續攜手產業各方,釋放“支付+”生態體系活力,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助力百姓生活走上“康庄大道”。

  釋放數字科技價值 邁入創新發展“新賽道”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加快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創新技術成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從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到數字化轉型“新賽道”,中國銀聯攜手產業各方,已建立起行業領先的科技能力和數據能力。

  自2002年,銀聯就啟動數據能力建設工作,從數據報表系統到數據倉庫,再到如今採用業界主流技術、集成先進組件的大數據平台,逐步建立起處於金融行業領先地位的平台服務能力。同時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致力於推動合作伙伴的數字化轉型發展。目前已形成較完整的面向商業銀行、政府單位、行業機構的數據產品與服務體系,助力商業銀行用戶經營、風險防控,支持政府單位普惠金融、數字政務發展戰略落地,支撐行業機構提升會員管理和趨勢洞察等能力。

  2020年12月,銀聯攜手合作伙伴發布金融級雲服務“銀聯雲”,為近300家金融行業生態合作伙伴提供銀聯雲及相關服務,為支撐金融行業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提供新引擎。

  2020年12月,中國銀聯攜手海爾衣聯網建立了“全球物聯網支付聯合創新實驗室”,並於2021年8月加入開放智聯聯盟OLA(Open Link Association)。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銀聯將支付受理技術與邊緣計算技術相結合,通過新型邊緣計算網關和物聯網平台,實現了新能源汽車插槍即充、拔槍即付的安全無感充電。

  在新零售領域,中國銀聯還攜手商業銀行、產業各方推出“雲閃付無人超市”,進一步延伸便民支付服務的“觸角”。

  此外,銀聯承建金融行業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成為推動支付領域成為大量新技術的成果轉化試驗場,共獲得國內外技術專利授權分別為831項、336項。

  20年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從銀行卡聯網通用肇始,到向移動端升級躍遷,再到深化數字化轉型發展……中國銀聯順應產業發展趨勢,著力構建“支付清算+信息科技”高效網絡,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20年初心如磐,踔厲奮發。立足支付領域,中國銀聯持續豐富支付產品和服務供給,聯動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構建“支付+”開放生態體系,助力推進金融普惠進程,一張“支付為民”的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20年冠禮加持,藍圖待繪。銀聯秉承“聯接創造價值”願景,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科技能力建設為支撐,聯合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共建開放生態、打造數字化綜合服務網絡,共同推進產業數字化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攜手奔赴未來數字化新“蝶變”。

(責編:曹淼、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