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企業覓才,怎樣突破“供需錯配”?

2022年05月28日08:5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最近,廣東一家電器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尹女士正為招不到大學生而發愁。她表示,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熱衷於去互聯網“大廠”以及服務業等行業,不願意進工廠,即使開出“前所未有”的高薪,也依然搶不到人。

山東一家科技企業今年預計招聘50人,但目前隻招到了10多人。企業負責人感慨:“招工難,確實存在。”

一邊是1076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巨大的就業壓力,一邊是企業難以招到心儀員工的“人才焦慮”,這真是個“怪現象”。企業“招工難”,究竟難在哪?為何難?

現象:就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

因連續兩年考研失利,本應在2021年就業的山西某高校畢業生劉遠菲,今年年初才開始找工作。本以為求職路途艱辛,沒想到,不到一個月便找到了一份設計工作。

起初,她以為自己“能力過人”,可進入公司后才發現,只是因為自己條件夠,也沒那麼挑。她告訴記者:“這份工作工資不太高,見習期又很長,因此很多大學畢業生不願來。”

劉遠菲透露,她是公司今年招到的第一位大學畢業生員工。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比亞迪濟南項目用工缺口2.5萬人的新聞引發了不少關注。根據前不久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對14家本地企業的調研,有71.4%的企業表示當前招工存在困難。其中,有80.0%的企業認為難度主要在於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緊缺﹔有40.0%的企業表示求職者的待遇要求與崗位不符﹔有30.0%的企業表示招聘渠道仍不通暢。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師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后,他曾去南方一家制造業小微企業調研,“企業負責人直訴苦,說要是誰能介紹來合適的員工,就有獎勵。可見,招工有多難”。

劉遠菲也說:“公司現在常年都在招聘,人力部門每周也會面試好幾個大學畢業生,可真正能來的人,寥寥無幾。”

今年3月底,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春季就業市場趨勢觀察》稱,就業市場在不同行業、地區和人群之間存在復雜的結構性矛盾和動態調整現象,高端制造業在今年的“金三銀四”繼續面臨較為普遍的人才緊缺問題,其中,醫療設備/器械、新能源、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計算機硬件、智能硬件等領域的人才缺口均大於20%。

來自上海市青浦區人才服務中心的信息顯示,隨著近年長三角區域的產業遷移和技術升級,該區域的用工特點逐步從低技能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用工向具備一定技術技能的用工需求轉變。農民工總量的減少與用工需求的變化相互交織,形成了當下企業招工難的局面。

有統計表明,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需求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約3000萬人,缺口率達48%。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說,今年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大齡低技能人才求職難,企業招工難和勞動者就業難並存。

原因:多重供需不匹配

華北電力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王棟梁經常與各類企業打交道。在他看來,每年就業季,企業都會到大學校園開展“搶人”大戰,實際不是“搶人”,是“搶人才”。“招工難”也同理,其實是“招到合適的人”難。

企業“招工難”,原因何在?

“企業招聘要求高,而招聘待遇則相對較低。”王棟梁分析,被“招工難”困擾的主要是民營企業。“這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還處在發展初期,規模較小、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福利待遇吸引力不強,然而招聘門檻卻不低,這就與畢業生們日益提升的工資福利待遇期望產生了矛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利潤下降,所能提供的工資福利與求職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加劇了企業‘招工難’。”

學生的薪資要求與其能力不夠匹配,也是企業“招工難”的一大關鍵因素。京東招聘相關負責人王盛通舉例說:“產品經理的崗位非常火爆,投錄比可能會達到幾百比一。其實很多應聘者與整體崗位匹配度並不高。然而像銷售、商務拓展等職位投錄比可能是十比一,求職者投遞熱情卻不高。”

此外,王棟梁這幾年還發現了一個新現象——畢業生的求職選擇更加“求穩”。近年來,國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傳統崗位的“穩定”優勢凸顯,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時更加偏愛“鐵飯碗”。同時,近年來畢業生“二戰”考研的比例越來越高,慢就業、緩就業漸成趨勢,“有些考生寧可為了考研、考公務員再次備戰,也不願選擇不夠穩定的企業崗位”。

“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單位對勞動者能力的訴求逐步從單一技能向綜合素質轉變,這也要求畢業生完善自身能力結構、盡快適應新形勢新需求。”天津大學原副校長張鳳寶表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認為,技術工人供給始終存在缺口的原因之一,是部分人對制造業存在偏見,甚至覺得“到工廠上班還不如去當快遞騎手”。

訴求:高校人才培養須對接產業需求

面對存在多年的“招工難”問題,企業對人才、對學校有著怎樣的訴求?

校企合作,是企業相關負責人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中國新高教集團董事會主席李孝軒呼吁,持續完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促進機制,建立常態化的政校行企對接機制,搭建更高水平的就業平台,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優就業機會,促進就業資源精准對接。

“高校理論教學和企業實踐教學處於深度融合的最佳時期,可考慮共同搭建一套職業認知課程體系。”在騰訊校園招聘負責人蔡治華看來,學校應重點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學生跨專業的素質能力。企業則融入行業介紹、市場分析、崗位要求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職業價值觀,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

李孝軒建議,學校應將就業關口前移,把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輔導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如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就業解讀’等課程,幫助學生從入學起就明確發展目標。面向大二、大三學生,則圍繞職業規劃、職場定位、專業前景等開設體系化課程,進行系統化輔導。針對應屆畢業生,開展提升專業技能的實訓實踐,幫助學生獲得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

“完善供需匹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與產業需求對接,優化崗位供給,是解決問題的基礎與關鍵。”王棟梁建議,要在優化供給上下功夫,科學預測未來人才需求的總量和結構性變化,指導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與招生規模,解決供需匹配的結構性難題。“總之,隻有增強畢業生適應市場和企業實際需要的能力,才能從源頭上保障供需匹配。”(記者 晉浩天 劉坤)

(責編:張文婷、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