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經觀察
新基建再提速 政策“暖風”帶來產業新成長
隨著穩增長政策進一步落實,各地“新基建”建設與投資按下“快進鍵”。
5月10日, "東數西算" 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樞紐節點樣板工程、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線,並已達到上線即飽和運營的狀態﹔二季度,貴州省集中開工重大項目360個,總投資2058.69億元,涉及多個科技創新和新型基礎設施項目……
今年以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規劃層面被多次提及。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周之內先后重點提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5月,國辦發文提出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智慧縣城﹔國常會明確“專項債支持范圍擴大到新型基礎設施”﹔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期提出,堅持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推進5G網絡和千兆光網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布局……
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以5G、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基建建設與投資正在進入新一輪提速期,伴隨更多政策暖風,相關產業有望呈現出更高成長性。
“5G基站、超算、芯片將迎來巨大需求,同時結合‘東數西算’等政策導向,相關產業必定迎來新機遇。”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包括底層平台應用到的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體系或都將展現出實質性突破。新基建的完善,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相關企業的生產效率,暢通國內要素流通,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在各方推動之下,新基建受到投資市場期待。“低碳經濟和數字經濟是本輪新基建的兩大重點。”相關市場人士表示,持續看好數字經濟新基建的相關產業鏈投資,重點包括:5G基站、光纖通信、IPV6、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
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新基建投入在“十四五”期間有望達到10萬億的規模。其中,算力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會不斷提升,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經濟產出。2021年我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總收入達1500億元。據中信証券估算,未來我國IDC規模還將進一步提升,2022-2024年,復合年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24.8%左右。
相較於傳統基建,新基建項目市場化特色更加明顯。清華大學弗裡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近期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本輪新基建的新特點值得期待,或許可以更多地通過運用商業手段融資。
為擴大有效投資,存量資產盤活也成為政策跟蹤重點。5月25日,國辦對外公布《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政策解讀發布會說,地方政府或國有企業對盤活存量資產的回收資金,要確保主要用於重點領域項目建設,精准有效支持102項重大工程等。
政策有力支持新基建投入,市場反饋積極。數據顯示,Wind新基建指數5月1日至5月27日累計漲幅達4.64%,跑贏三大指數。
與此同時,基建以及新基建的健康發展問題引發各方重視。
其中,避免重復建設、防止產能過剩成為政策實施要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不是盲目鋪攤子、上項目。”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明確提出,要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准有序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投資項目。
“新基建是一項長期戰略,在全國整體規劃下,各地應因地制宜、因時施策。”在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看來,各地應該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重點發展領域,打造一批標杆性應用場景,構建數字經濟差異化優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
李鳴提到,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提供穩定高效的運行環境,如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新基建研究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資本、金融服務等產業相關方共同努力,用創新型思維促進形成新基建生態體系。“從基礎設施建設、底層平台開發、應用場景探索和商業模式創新,新基建的發展需要各個相關方積極參與。”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副教授王鵬看來,目前各地紛紛布局新基建,反映出了國內不同區域在資源稟賦、能力水平方面的差異。在整體布局上,各地應該注意明確發展路徑,形成全國一盤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