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超九成受訪青少年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

2022年06月02日08:0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九成受訪青少年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

  成為一名科學家,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也有不少人,會在兒時夢想的指引下,投身科學研究和探索。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對1560名14-35歲青少年進行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學和科學家精神”調查顯示,98.5%的受訪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其中24.6%的受訪青少年明確表示希望以后從事相關工作。93.7%的受訪青少年表示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

  98.5%受訪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

  “小時候一上科學課就很興奮,長大后還是很願意關注科技發展動向。”在河北任丘市醫保局工作的高雯慧說,自己對科學家的印象,起始於父親書架上各種科學家的傳記。通過閱讀書籍,她對科學家群體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令他們偉大的不僅是超群的智力,更是卓越的科學家精神”。

  “小時候就幻想可以發明很多東西造福人類。”南開大學應屆畢業生劉艷(化名),上初中時就對化學很感興趣,在高中時參加了學科競賽,讀大學后她又通過聽講座、參加夏令營等方式來提升專業技能、拓展視野。雖然與小時候相比,少了一些天真爛漫的想法,但劉艷說,自己的目標依然是“探索未知自然”以及“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內蒙古大學新聞學專業研究生石劍說,作為一名文科生,自己也對科學非常感興趣,經常在短視頻平台看相關的視頻,也會關注科技類新聞,“關注電子科技比較多,覺得這個領域很炫酷”。

  調查數據顯示,98.5%的受訪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其中24.6%的受訪青少年表示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明確希望以后從事相關工作。

  紀錄片/影視節目(60.9%)是受訪青少年了解科學知識的首要渠道。然后是:課外讀物(56.3%)、科技館/展覽館(55.0%)、課堂學習(41.2%)。其他還有:泛科普類平台(33.5%)、科協等官方平台(29.9%)以及講座(28.0%)等。

  衡水中學物理老師黃佳瑞認為,科技是國之重器,非常有必要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不局限於書本,科幻電影、夏令營、博物館都是不錯的選擇。能實際見到、動手摸一摸是更好的。也期待有更多讓孩子們了解前沿科技的平台,幫助他們增進對科技重要性的了解”。

  93.7%受訪青少年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

  “有時候我想戴上VR眼鏡,去探索科學家的腦中世界。”石劍說自己特別好奇科學家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很想知道他們怎樣平衡科研與生活的關系”。

  數據顯示,94.0%的受訪青少年表示,如果有機會自己願意與科學家交流。

  華南理工大學2021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研究生柯李順,小時候對物理很感興趣,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他覺得自己的邏輯思維被培養起來了,這也對后來的專業學習很有幫助。“因為電子信息也是一個非常需要邏輯思維的專業。在大學期間,我學習了一些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像單片機、藍牙通信等,也參加了一些機器人設計工作,這些都是基於專業相關知識的實踐,對拓展視野起到了很大幫助”。

  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本科生張雨驍參與了很多與科技相關的實踐活動,曾在多個競賽中獲獎,“初衷很簡單,想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張雨驍說,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感受到了與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奮斗、一起探索無限可能性的快樂。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我對‘科學’‘科學家’的理解比年少時更深了。” 張雨驍說,在閱讀了一本有關科技產業發展的書籍后,他感受到了科技對國家的重要性,也因此立志要為我國科技強國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我會把科學家當作榜樣。他們堅韌的探索精神提醒我時刻保持好奇,他們縝密的邏輯思維督促我勤於思考。在讀書、科研或是競賽時,面對每一次失敗或困難,榜樣的力量都支撐著我繼續前進”。

  “我們被科學家所感動,更多是因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樂於奉獻的高尚品德。”柯李順說,通過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自己看到的不僅是深奧的理論知識,更感受到了人文情懷,“他們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柯李順說,科學家的精神會激勵自己在本專業的研究道路上不斷前進,做精做專。“腳踏實地地做研究,從最基礎的做起。現在一些人追求時效,以結果為導向。但如果我們要追求在專業上的‘結果’,就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這也是做學術的邏輯。在這個過程中,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

  調查中,93.7%的受訪青少年明確表示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

  “科學家是推動人類社會實現生產變革和技術創新的關鍵角色。科學家們在自己的領域內兢兢業業,努力實現突破,這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天津大學研究生石浩宇說,自己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多學多用,“希望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能夠做到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實現從小的創新到大的突破”。

  去年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到,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對於熱愛科技的青少年,張雨驍建議,要“不畏懼開始,也不害怕失敗”,“科學之路的起點是好奇,探索未知的第一步是勇氣,堅持下去的動力是熱愛。在擁有這三種品質的基礎上,一定要擴充自己的知識量,知識將會是你克服困難的寶貴工具”。

  石浩宇認為,科學家在自己所屬領域取得成就的過程,也是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的過程,“為國家作出貢獻,實現個人理想,這正是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真正體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實習生 金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6月02日 06 版

(責編:趙竹青、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