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科院:十年來累計向社會轉化約11萬項科技成果

2022年06月06日16: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中科院院長侯建國。徐想攝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趙竹青)科技如何支撐高質量發展?在中共中央宣傳部6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主題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近十年,中科院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

侯建國介紹,十年來,全院科研人員堅守使命定位,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一是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比如,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中科院牽頭負責空間應用系統,研制了數百台套有效載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擔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等任務,為“嫦娥”開展科學探測提供關鍵的技術保障。在北斗三號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建設中,承擔了12顆衛星的研制任務。圍繞深空、深海科技制高點,中科院研制的悟空、墨子、慧眼、太極、廣目等一批科學衛星,使我國在空間科學國際競爭中佔據了有利地位。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海斗一號”等譜系化的深海裝備,引領我國的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圍繞航空發動機葉片、超分辨光刻機、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高性能特種材料等重大需求,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保障產業鏈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產出了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我國的凝聚態物理、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干細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經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的首位。中科院研制建設了“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人造太陽”等在國際上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的利器,支撐科研人員在脈沖星研究、中微子振蕩、磁約束核聚變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重大成果。

三是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近十年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助力我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比如中科院研發的“曙光”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芯片、干細胞修復技術、碳離子治癌裝置等,促進了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中科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積極開展抗疫科研攻關,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檢測試劑、藥物等,積極支持科技抗疫。為加強黑土地的保護利用,中科院40多個研究所、千余名科學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聯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責編:趙竹青、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