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隻聞機械響  少見人奔忙

夏收插上智能化“翅膀”

本報記者  陸培法
2022年06月07日05: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6月4日,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馮官屯鎮東封村,農機手駕駛著小麥聯合收割機在田間收割小麥。
  趙玉國攝(人民視覺)

  6月3日,江蘇省白馬湖農場有限公司在田間進行機械化收割小麥作業。
  曹 政攝(人民視覺)

  6月3日,河南省南陽市漢塚鄉茨園村的農民對鄭渝高鐵線邊的“黃金麥田”進行收割,確保夏糧及時歸倉。
  張中海攝(人民視覺)

  5月31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雙溝鎮閆庄村,農機手駕駛聯合收割機搶收小麥。
  劉勤利攝(人民視覺)

  風吹麥浪,又聞麥香。

  廣袤的田野上,飽滿的麥穗隨風搖曳,一台台收割機在麥田裡來回穿梭作業,一顆顆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展現出一幅幅小麥收割的豐收畫卷。當前,“三夏”生產正在全國展開,各地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農機,裝備性能更趨綠色、智能,力促夏收提質增效、顆粒歸倉。

  6月4日發布的小麥機收進度顯示,全國已收獲小麥1.21億畝,連續兩天日機收面積超過2000萬畝,夏糧主產區小麥收獲進度加快,目前已過四成。

  

  “無人農機”大顯身手

  麥浪滾滾,農機轟鳴。今年夏收,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江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無人農場”裡,“智能化無人履帶自走式收割機”的出現引人注目,夏收插上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翅膀”。

  “轟隆隆,轟隆隆……”5月28日下午1時,在吳江區的“無人農場”裡,隻聞機械響,少見人奔忙。金黃的麥穗隨風搖動,兩台無人駕駛收割機在麥田中緩緩行駛,進行全程機械化收割。

  “這是蘇州首次進行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相較於傳統小麥機械化收獲方式來講,具有省工、減損、提效、降耗四大優勢。”吳江區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據介紹,無人駕駛收割機採用的是“智能化無人履帶自走式收割機”,以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為基礎,提前設置好路線以及拐彎掉頭的位置等,運用自動控制系統實現機器田間自動駕駛作業,實現路徑規劃。在全無人作業的情況下,能夠完成田間掉頭和自動卸糧、自動出庫等關鍵技術。

  操作人員隻要在手機的APP裡遠程按下啟動按鈕,無人駕駛收割機便可以進入到全自動收割的狀態,沿著規劃好的路徑緩緩開進“無人農場”的麥田,自主收割小麥。

  在收割現場,一茬茬小麥被無人駕駛收割機“吞進肚子裡”,傳輸脫粒、粉碎勻拋、智能卸糧,一氣呵成。滿倉后自主返回地頭,將收獲的麥粒卸載到裝糧車上,之后繼續返回收割。

  記者還了解到,通過提前設置好相關數據,無人駕駛收割機可以做到精准作業,實現小麥機收損失率降至1%以內﹔另外,智能終端平台可根據收割機作業幅寬和田塊大小合理規劃機具作業路徑,做到不漏割不重割,有效提高作業效率﹔同時,通過優化收割作業的路徑規劃,讓收割機少跑“冤枉路”,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油耗,降低了機具損耗。

  “今年夏收,吳江‘無人農場’首次迎來了小麥機械化無人化收割作業,這標志著‘無人農場’從水稻生產向稻麥輪作‘耕種管收’環節延伸拓展。”該負責人表示,今后,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將在增加應用面積、拓展應用環節等方面繼續創新,持續深耕“無人農場”建設的探索、實踐。

  在江蘇省無錫市,無人化收割機的應用也使得夏收效率大大提高。

  5月27日,無錫錫山區太湖水稻示范園裡正在熱鬧地進行著夏收夏種現場演示。一側金黃的麥田裡,3台聯合收割機正在高效地收割麥子﹔另一側水稻田裡,3台高速插秧機駛過,留下一簇簇整齊的秧苗,空中還有幾台植保機在進行施肥作業。值得一提的是,從收割、秸稈還田、插秧到植保等作業環節所使用的農機裝備都是無人駕駛的。

  無錫市農業裝備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建國向記者介紹,通過無人機看到小麥成熟了,就能發出信號,在控制台點一下收割指令,機器就能從農機庫裡出來,沿著規劃好的路線下田。按照自動作業路線完成作業后,自動運糧回到機庫,完成閉環作業。通過提前規劃路線、集成定位自動作業的無人化機械收割就像掃地機器人一樣智能高效。

  “無人化作業的質量比人工駕駛的質量更高,而且今后可以實現24小時作業,收割、種植的效率也會得到提高。”張建國說。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向記者介紹,為全力做好江蘇“三夏”機械化生產和機收減損各項准備工作,全省各地調度聯合收割機近12萬台(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123台)、大中型拖拉機14.5萬台(其中無人駕駛拖拉機612台)、水稻插秧機11萬台(其中無人駕駛插秧機553台),無人植保飛機1.4萬台、烘干機3.2萬台,小麥機收率預計穩定在99%以上,水稻機插率70%以上。

  秸稈利用“點草成金”

  “三夏”時節,隨著油菜、小麥的逐漸成熟,秸稈處理成為環境整治工作不可忽視的環節。今年“三夏”,國家全面實施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秸稈綜合利用行動,目前,各地秸稈回收處理工作正有序進行中,以實現農村環境改善、資源可持續利用、現代農業循環發展,打造生態幸福家園。

  眼下,江蘇省東海縣近140萬畝小麥正在收獲。過去,麥收之后秸稈處理是一大難題,今年,當地每畝補貼25元推廣秸稈離田綜合利用。東海縣駝峰鄉農民劉江的15畝小麥收割后,摟草機、打捆機便拉開架勢,散落的秸稈很快就被打包成捆直接拉走。

  “過去我們清理這些草,費時、費工,現在他們拉走,地也平整了,秧苗更容易生根。”劉江說。

  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4.1萬畝麥田喜迎豐收,小麥、油菜等秸稈作物帶來了近2萬噸秸稈資源。江洲鎮政府積極與九江市柴桑區江馨綠洲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建廠房、購農機、打造農作物秸稈收儲加工一體產業鏈,建立完善秸稈的收儲體系,盤活秸稈資源,以促進秸稈焚燒難題的解決。

  農田裡,村民們欣喜地看到,收割機、摟草機、打捆機、叉車、平板運輸車等各種農用機械不停地忙碌著。其中,在已經收割完成的一塊小麥田裡,摟草機將散落在田間的秸稈摟成行,打捆機緊跟著收草打捆,全程作業一氣呵成。

  當地村民感慨地說,以前搶收完,人人都嫌棄這秸稈,靠家裡幾個人收耽誤夏種不說,運出去賣又距離較遠,柴火灶也燒不掉多少,還沒地方放,年年讓人頭疼。現在好了,機器在田裡一跑,秸稈全都打捆好了,村委會還幫著登記運輸,不僅不用花錢,還能賣到錢。

  據了解,江洲鎮謀劃以現有成熟技術將本土小麥、水稻、玉米秸稈加工為青飼料售賣,並將碎秸稈“翻埋碎混”“腐熟堆漚”還肥於田,達到增產減藥效果。后期還將拓展其他農作物秸稈回收綜合利用技術,加工為黃貯飼料、生物質燃料加工。

  在湖北省黃岡市,夏收農作物秸稈的利用,也在“點草成金”。

  “今年小麥秸稈飼料行情不錯,我們合作社已完成2萬畝小麥的秸稈打捆,僅僅是小麥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就已銷售3000多噸。今年秸稈市場行情在上漲,我們的干勁更足了!”黃岡市黃州區金明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自立在堵城鎮葉路洲王嶺村小麥收割現場高興地說。

  據悉,黃岡市大力發展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建成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收儲運網點142個,有力地推進了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發展。其中,在農作物秸稈利用中,通過強化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秸稈利用的質量和效率。

  創新方式服務“三夏”

  為保証夏糧顆粒歸倉,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各地紛紛創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服務,做好夏糧機收跨區作業組織和服務,為糧食豐產豐收做好保障。

  5月27日,在河南省襄城縣雙廟鄉菜園劉村,種糧大戶宋海洲的麥田裡,20多輛農機整齊地排列著,隨時待命開工。

  “我在雙廟鄉包了將近1500畝土地,收割是一項大任務,好在有農機合作社。我和社長聯系后解決了難題,他們的辦事效率非常高,一兩天就把全部機器調配好,今天准時開到地裡。”宋海洲說話時顯得氣定神閑。

  麥田裡,收割機、拖拉機、摟草機、打捆機、叉車、運輸車一字排開,保良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曉軍正穿梭在農機之間,與農機手進行協調。

  據了解,保良農機合作社有4支配備齊全的作業隊,共有30名專業農機手、16台收割機、20台拖拉機和兩台大型打捆機,集耕、種、收、植保等服務於一體。

  “合作社的農機都提前檢修多遍了,農機手都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專業培訓。大家對今年的機收減損技術培訓非常感興趣,鉚足了勁兒要在今年的‘三夏’生產中大顯身手。”李曉軍說。

  “為確保夏糧顆粒歸倉,我們將投入各類農業機械400萬台(套),其中聯合收割機18萬台。”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小麥機收率將達到99%以上,“農機需求對接、檢修維護等准備工作,都已提前做好。我們還著重對駕駛操作員開展糧食減損培訓和比武,努力確保全省平均小麥機收損失率低於2%。”

  “省裡給我們發了農機跨區作業証,夏收農機加油還有優惠。”河南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沈興新說。河南省交通運輸部門共發放農機跨區作業証5萬張,並落實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政策﹔會同有關企業,在全省設立近1500個聯合收割機專用加油點,給予價格優惠﹔持續開展農村公路阻斷問題排查整治,對重復設置的公路防疫檢查點堅決撤除,打通農機入田“最后一公裡”。

  金燦燦的麥田裡,還活躍著一群麥收經紀人,他們內聯農戶、外聯機手,幫助農戶們加快麥收進度,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近日,在河南省葉縣常村鎮栗林店村的麥田裡,30來歲、皮膚黝黑的麥收“經紀人”牛登科正在步量農戶的麥田長度和寬度,並現場指揮農機手進田收割,農機在麥田裡轟鳴著往返穿梭,金黃麥粒盡數歸倉,好一派熱鬧豐收景象。

  “這些農機手是我聯系過來的。他們從外地來,人生地不熟,我就負責聯系活兒,安排他們的食宿,幫他們收錢。鄉親們這邊,我事先統計,然后根據麥子成熟的程度安排收割順序,這樣既能為他們解決收麥難問題,也能增加一些收入。”牛登科說。像牛登科這樣的麥收“經紀人”,在葉縣還有500余名。

  葉縣是農業大縣,每年“三夏”期間,葉縣都會跨區域引進數百台大型聯合收割機作業。由於外地機手對當地不熟悉,經常出現“機主找活難、農民用機難”的狀況,聯合收割機的使用效率和麥收率都很低。針對此種情況,麥收“經紀人”應運而生,他們積極聯系村委會,採取上門服務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農忙時節麥收難的問題。

  同時,葉縣大力引導麥收“經紀人”發揮自身優勢,在收割機手、農戶、夏糧市場之間穿針引線,利用全縣麥收“經紀人”網絡,採取多種方式與本地或外地小麥收割機手簽訂收割合同,在全縣搭建了一個“農機手+經紀人+農戶”的服務平台,全力服務“三夏”生產。

  “以前收麥子都是人等車,現在是車等人,收割速度快,效果還好,我家的小麥不到半個小時就全收光了,又不用多花錢,有了這些麥收‘經紀人’,咱們可省心多了!”栗林店村村民謝留長高興地說。

(責編:袁勃、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