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

胡喆、張泉、溫競華、王琳琳、徐鵬航
2022年06月07日07:59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重大創新成果接連涌現,從載人航天到深海探測再到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我國建成一大批世界級工程﹔高質量科普服務惠及我國更廣泛人群,深化科學基金改革、不斷提升資助效益、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中共中央宣傳部6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六場,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

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事業藍圖已經畫就,不斷向前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國特色,著眼全球發展大勢,把握階段性特征,對新時代科技創新謀篇布局。

“在目標上,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在擺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戰略上,我們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路徑上,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的藍圖已經畫就,我們的科技創新事業在不斷向前發展。”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

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王志剛指出,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下一步,我們還是要堅持改革,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不斷地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支撐引領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等方面的提升和發展。”王志剛說。

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接連涌現

“十年來,中科院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說。

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學衛星提升我國空間科學國際競爭力﹔凝聚態物理、納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中國天眼”“人造太陽”等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科研利器……

侯建國說,中科院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瞄准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衡量基礎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連續9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之首。

近十年,中科院累計向社會轉化了約11萬項科技成果,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助力。例如,“曙光”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芯片等促進了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了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

下一步,中科院將進一步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用,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創新成果,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貢獻。

工程科技進步最大、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

“可以說,這十年是我國工程科技進步最大、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這十年,我國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級工程,從載人航天到深海探測再到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這是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結果。

與此同時,工程科技的發展實實在在造福了人民,在確保糧食安全、助力抗擊疫情、支撐生態環境改善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曉紅說,中國工程院將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程科技高端智庫,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為地方提供戰略咨詢。

“我們的院士遍布全國各地,中國工程院可以把他們凝聚起來,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院士專家進行聯合攻關、服務國家戰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李曉紅說,中國工程院將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促進院士在國家重大工程、核心關鍵技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們今后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來推進國際工程科技的創新開放合作,提高我國工程科技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李曉紅說,在全球工程科技治理中要發出中國聲音。

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迅速,服務線下公眾超8.5億人次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過去十年,得益於科學普及的推廣,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大幅提升,2020年達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近1倍。”中國科協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高科普組織力動員力,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科技志願服務為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打造“品牌、平台、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的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

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服務線下公眾超8.5億人次,“科普中國”平台傳播量達416億人次,213萬名科技工作者實名注冊科技志願者,連續4年舉辦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深化國際合作……十年來,高質量科普服務惠及我國更廣泛人群。

張玉卓說,接下來將著力營造“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良好氛圍,並引導科普資源和服務向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傾斜,持續推進科普助力鄉村振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年共資助約43萬項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資助基礎研究的“基本盤”,為基礎研究人員提供了最穩定的項目來源。十年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項目申請約201萬項,資助約43萬項,覆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資助體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認為,當前應對全球挑戰與科研范式變革交織,在這關鍵歷史時期,深化科學基金改革、不斷提升資助效益、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是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為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明確資助導向、完善評審機制、優化學科布局三項任務為核心進行了系統性改革。

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幅簡化申請代碼,代碼數量由3500多個壓縮到1300多個。資助管理機制改革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聯合基金,針對不同合作對象明確出資比例,引導多元主體加大投入。

“下一步,科學基金將以轉變科研范式與提升凝練科學問題能力為抓手,更加主動開拓未來,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李靜海說。

據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