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記
一份新出爐的“成績單”讓人欣喜。
5月底,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5%,“十三五”以來,PM2.5已實現“六連降”……
2013年,空氣污染頻發,公眾一時“談霾色變”、飽受“呼吸之痛”……當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國正式向霧霾宣戰。各地鐵腕治污與精准防控相濟,區域協同與攻堅行動並舉,打響史無前例的空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2年,是中國向霧霾宣戰的第十個年頭。從“盼藍天”變為“拍藍天”,大氣治理的成果寫進了老百姓的朋友圈。但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仍存差距。
戰霾,仍是進行時。
打響“呼吸保衛戰”
早上8點,北京市民鄒毅來到國貿橋附近的固定點位,拍攝以天空為背景的照片。2013年起,他堅持每天拍攝同一地點的天空,記錄空氣質量的變化。“一開始,幾乎每周都有幾天是灰蒙蒙的,心情也很沉重。”鄒毅說。
這一年,全國大部分城市PM2.5監測系統開始試運行,這種細小顆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大,令人談之色變。
“爆表”成高頻詞,“霾天”常與冬日“相伴”,N95口罩愈發緊俏……重拳治霾,刻不容緩!
從減少污染物排放,到嚴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到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從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到推行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從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到“長牙齒”的污染信息公開……各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推動空氣污染治理,打響“呼吸保衛戰”“藍天保衛戰”。
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及偏公路的運輸結構是北方多地大氣污染的共性原因。各地一手抓末端治理應急減排,一手抓落后產能“啃硬骨頭”式攻堅。
“公司曾經一年限產天數達250多天。”首鋼股份遷鋼公司環保部部長程華說,每到重污染天,京津冀地區鋼鐵、水泥等行業曾一律被要求實行錯峰生產。痛定思痛之下,公司開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
2019年,生態環境部提出對企業實行差異化管控。A級企業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可免除停限產,以倒逼重點行業加快升級改造。遷鋼公司成為全國鋼鐵行業首家A級企業,企業不僅實現連續穩定生產運營,社會及環境等綜合效益也愈發明顯。“我們先人一步得到了提質減排的紅利。”程華說。
剛剛過去的取暖季,河北省邢台市任澤區彰台村村民王志英特別舒心:“以前燒煤時家家戶戶冒煙,現在拆了煤爐子,換上燃氣爐,‘煙熏火燎’做飯、‘烏煙瘴氣’取暖的方式徹底改變了。”
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計完成了2500萬戶散煤替代,相當於減少散燒煤五六千萬噸。
整治力度持續加大,環境違法行為變得更加隱蔽。2017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環食藥旅總隊,“環保警察”成為打擊環境等領域違法犯罪的新力量。
首起適用新環保法的污染大氣案、首起非法傾倒垃圾污染環境案……5年來,“環保警察”累計破獲環境領域刑事案件790余起,刑事拘留2000余人。
到今年,鄒毅拍下的“天空”照片已經超過3000張。
“最近兩三年變化非常大,藍天明顯增多了。”鄒毅說,“如果說藍天代表顏值,城市正變得越來越漂亮,拍照時能大口呼吸,心情也越來越舒暢。”
“氣質”提升的秘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扎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這正是“氣質”提升的秘密。
現在,在京津冀地區通行的柴油貨車,一旦被檢出尾氣超標,必須在限定時間內維修復檢,否則會被錄入“黑名單”,在京津冀“寸步難行”。
“一處超標、多處受限”,源於2020年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這也是京津冀首次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協同立法。
近十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兩度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每年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執法檢查,專門加開會議聽取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完善法律制度、強化法律實施監督,助力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穆鬆林認為,經過近十年努力,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制度改革、督察常態化方面取得顯著進步。與此同時,我國已建立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在信息共享、預警預報、應急聯動等方面積極探索,成為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除了雷霆萬鈞的“組合拳”,還要有科學精准的“繡花針”。
“企業用電數據顯示正常生產,配套的環保設施0到6時用電數據為0,可以判定環保設施沒有同步開啟。”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信息中心網上巡查中,石家庄市藁城區一家木業公司因偷排被系統“捕捉”。
隨著現代感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環保監測早已不靠眼看、鼻聞、耳聽、手摸等“土方法”,“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得到廣泛應用。
“經過多年發展,北京不僅實現了對PM2.5實時濃度的監測,還開展組分實時監測和來源解析,為日常減排、區域重污染聯防聯控提供科學依據。”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自動監測室主任景寬說。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認為,針對地面污染源的科學定量、精准識別,通過數字模擬將天地信息進行關聯並科學預測,是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科學支撐。
治霾仍任重道遠
北京PM2.5濃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天津PM2.5濃度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山西PM2.5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30+”……
《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明顯。
不過,“治霾者”們從未有鬆口氣的想法,始終保持審慎樂觀。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濃度超標,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毫不諱言。
賀克斌表示,目前我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每平方公裡排放強度和排放總量依然較高,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這些都是需要啃的‘硬骨頭’。”
2021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和清晰的“新目標”,各地紛紛拿出“實招”“硬招”。
——北京市將針對揮發性有機物產品含量、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等修訂相關標准,落實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提升監管執法效能,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
——河北省針對工業企業污染、柴油貨車污染、揚塵面源污染等七個重點領域開展專項行動,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堅持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
——重慶市將堅持長期治理和短期攻堅相結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完成中小微企業排放深度治理,推廣裝配式建筑,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趨勢。
……
“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持續開展清潔取暖和治污減排,從根本上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說,“咬定青山不放鬆,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讓藍天常在。”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