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2年財經專題>>鄉村振興·中國力量>>創新案例

四川省儀隴縣華江村:“桑蠶+農旅”產業融合鋪就鄉村振興“新絲路”

2022年07月04日09:1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商務部駐四川儀隴華江村工作隊統籌運用商務部定點幫扶資源,立足本地發展條件,激活傳統產業活力,在打造“桑蠶+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工作隊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對華江村的做法模式進行了提煉總結,以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地區產業創新發展新途徑。

一、背景及基本情況

四川省儀隴縣土門鎮華江村地處川東北丘陵地帶,現有村民665戶、2680人,養蠶文化歷史悠久。2019年以來,商務部先后向華江村派駐3名駐村工作隊員支持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3年來,在商務部定點幫扶和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華江村不斷鞏固壯大蠶桑產業,打造“政府+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兩村14個村民小組,建成有機蠶桑產業園1020畝,一年養蠶3000張,產繭120余噸,年產值超600萬元﹔形成互惠互利利益聯結機制,重點圍繞“五金”,即土地流轉得租金、返租倒包得薪金、基地務工得酬金、固定分紅得股金、間作套種得現金,帶動群眾戶均增收達1.13萬元以上。

儀隴是蜀錦的主要產地,是四川省桑蠶產業大縣。華江村村民歷來有種桑養蠶傳統,但多年囿於傳統小農經濟模式,規模小而種植分散,產品差而標准不一,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一是產業基礎薄弱,發展信心不足。華江村是原土門鎮深度貧困村,產業基礎孱弱,全村僅有少量農戶種桑養蠶,蠶繭議價能力較弱﹔產業收益受季節天氣、收購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發展積極性屢屢受挫﹔受農村外出務工潮影響,農村“空心化”嚴重,傳統種養模式的勞力缺乏問題日益凸顯。二是產業化水平不高,利潤空間受限。過去,華江村桑蠶種養缺乏統一技術指導、模式落后管護粗放、疫病防控不足,因此桑苗品種良莠不齊、桑葉單位畝產不高、幼蠶病死率較高,蠶繭質量急需提升。此外,由於產業化水平較低,蠶農對廢棄的桑枝、蠶沙等資源利用不足,畝產價值僅為3500元左右,難以滿足蠶農產業致富需求。

二、主要做法

2019年,商務部駐村工作隊到任后,結合當地桑蠶產業發展實際,深入分析傳統產業沒落原因,發揮商務部定點幫扶優勢,邀請種植專家、市場專家、生產企業調研指導,深入研究分析產業發展的各個維度,通過爭取項目資源、招引龍頭企業、立體循環農業、發展農村電商、農旅融合發展等多措並舉,初步打造出“政府+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幅提升了桑蠶產業的畝均效益、桑農的種植收入和集體經營性收入,提振了產業信心。

(一)多方爭取項目資源,實現規模連片發展。農業要發展就要走高質量、規模化的路子。商務部駐村工作隊認識到,規模小、配套弱是制約華江村蠶桑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優先解決。一是擴大種植規模。駐村工作隊依托商務部2020年定點幫扶項目,爭取幫扶資金495萬元,在現有土門銅鼓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周邊,聯合文昌、紅躍兩個村居,積極流轉村內閑散土地、去雜調形,統一栽植優質桑樹1020畝,修建智能型小蠶共育室3處450平,修建標准蠶棚12處12000平,桑蠶產業園區初見規模。二是完善配套設施。大力推動蠶桑產業園高標准建設,積極申報田間道路、水利建設等涉農項目,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採用以工代賑等多種形式,建設田間道路15公裡、排灌渠系12公裡,新建及整治山平塘、蓄水池10口。蠶桑產業園及配套設施的建成,一改往日各家種桑、各戶養蠶的小農模式,助力華江村桑蠶產業走上規模化、連片化、標准化農業新道路。

(二)招引農業企業參與,多措並舉降低風險。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具有顯著帶動作用。面對蠶桑種養農戶普遍缺乏先進技術與經營理念的問題,駐村工作隊積極招引龍頭企業參與產業共建。一是現代化經營提振產業信心。龍頭企業引入現代化管理方式,按約按時支付土地流轉費用,統一採購高品質桑苗,利用新設備、新技術提高勞動效率,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在桑園管護、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跟蹤服務,提振農戶的發展信心和經濟收益,帶動更多村民投入產業發展。二是聯結幫扶機制保障農民底氣。駐村工作隊推動企業與農戶簽訂蠶繭保護價收購協議,約定市場行情上漲時按市場價收購,市場行情不景氣時按5年平均繭價的80%保底收購,切實降低農戶風險。村集體還以合同形式劃定企業責任義務,完善利益聯結與聯絡會商機制。此外,村集體主動與企業建立起貧困就業幫扶機制,定期開展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優先滿足貧困勞動力就業。

(三)立體循環多維發展,變廢為寶拓寬收益。立體農業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具有因地制宜、高效安全的特點,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駐村工作隊著力推動產業立體化、生態化,不斷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是創新“套種”提質增效。過去,華江村蠶農僅僅依靠種桑養蠶產出的蠶繭收益。如今,蠶農在桑樹生長期套種春大豆,在土地冬閑時套種榨菜,切實拓展了農戶增收渠道,促進了蠶桑產業多維立體健康發展。二是生態循環變廢為寶。華江村及周邊省級產業園區約有萬畝桑樹,每年產生4萬噸桑枝,農戶為避免廢棄桑枝堆積,往往燒柴或切片出售處理,人力成本都難以收回。近年來,部分農戶開始探索以桑枝廢條培育食用菌的做法,實現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商務部幫助華江村引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項目發展食用菌產業,將於近期購置桑枝粉碎、菌包裝袋機等關鍵設備,聘請專家優化食用菌技術,以期早日實現量產,利用村級電商站點線上線下銷售,形成栽桑、養蠶、桑枝食用菌培育、廢棄菌包還田的“桑-蠶-菌-肥”循環生態有機產業。

(四)建設農村電商站點,拓寬市場銷售渠道。電商站點是增強農產品上行的重要抓手,能夠切實打通城鄉雙向流通的“最后一公裡”。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商務幫扶優勢,抓住儀隴縣實施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機遇,對接縣級部門,爭取地方商務資源配套,於2019年11月正式設立土門鎮、華江村兩級電商站點。駐村工作隊不斷完善農村電商產業配套設施和經營功能,降低快遞物流費用,獲取產品認証,拓寬產品銷路,幫助村民銷售在蠶桑產業園內套養套種的土雞蛋、黃豆、鵝蛋等農產品,切實帶動農民增收,實現2021年土門鎮電商站點全年銷售額超225萬元,華江村電商站點全年銷售額超20萬。特別是在疫情初期,農村電商站點的線上銷售渠道,有效疏通了因場鎮集市關閉導致的銷售渠道受阻,不僅將村民的農產品賣了出去,更賣上了好價錢。

(五)謀求一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特色農旅。隨著千畝桑樹的盛產,華江村返鄉務工的村民、前來參觀的游人也越來越多,村裡的人氣又旺了起來。為進一步放大蠶桑產業的帶動效益,優化原深度貧困村產業結構,商務部於2021年安排資金205萬元支持駐村工作隊打造垂釣休閑農旅農庄。項目主體已於2022年6月落成,農庄開放后將發揮華江村綠水青山的生態垂釣優勢,還將開發桑葉茶、桑枝菌、全桑宴等特色主題餐飲,實現“以桑興旅,以旅促桑”。

三、經驗啟示與探討

華江村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通過立足本地優勢、統籌發展規劃、注重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鞏固壯大農村特色產業,使其成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重要基礎,對推動脫貧地區全面進入鄉村振興發展軌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缺乏產業的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的選擇應立足當地條件,堅持市場導向,選取具有明顯比較優勢、歷史基礎和廣闊前景空間的產業。華江村將蠶桑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是在儀隴縣大力推動蠶桑產業功能分區的背景下,依據當地種桑養蠶的歷史傳統、適宜發展的地區自然資源與村內勞力結構決定的,已成為帶動村內原有規模小散落后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此外,在種養殖產業化基礎上,駐村工作隊還可以充分發揮派出單位優勢,積極推動消費綠色化和銷售現代化,突出繭絲綢的綠色消費特性,爭取做到產品綠色可溯源,引導本村農業企業參加“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培訓,強化線上電商銷售和線下集中採購,多渠道拓寬桑蠶產品銷售渠道。

(二)統籌發展力量,積極拓展鄉村特色產業空間。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規劃越是清晰,力量越是集中,發展之路也越是順暢。當前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要依靠科學規劃布局和集中力量優勢。在華江村壯大鞏固特色產業的探索中,商務部駐村工作隊積極參與蠶桑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編寫,力爭一張藍圖繪到底﹔村兩委將蠶桑作為主導產業,集中力量做好村民動員與環境整治﹔鄉鎮積極整合各行業涉農財政資金,配套產業設施,不斷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各部門齊心協作,為華江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三)發揮主體作用,保障鄉村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農民主體是振興的對象,也是振興的重要力量。在華江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中,商務部駐村工作隊積極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廣泛動員農民主體的積極參與,組織開展社員村民、留守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挖掘了農村電商發展、桑枝食用菌等多方面的發展人才,並為其邀請專家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多措並舉提升村民基層治理與參與產業發展的能力,實現“以產業集聚人才”“以產業育人才”的振興面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下一步,商務部駐村工作隊還將立足本地發展條件,繼續打好商務幫扶“組合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華江村“桑蠶+農旅”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助力,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持續增收,讓華江村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振興成效更可持續。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責編:董童、李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