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實施“千校萬企”行動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徐志發
2022年07月15日15: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近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印發《關於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5年內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0000家以上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提出強化高校與企業創新合作的七項重點任務,為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通道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引。

充分認識“千校萬企”行動的現實意義

暢通科技與產業轉移轉化渠道的必要舉措。高校與企業主體激勵不相容、實驗室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一直是產學研協同的難點問題。開展“千校萬企”行動,鼓勵高校科研人員為企業提供多種形式技術服務,進一步擴大高校專利開放許可,有利於企業高效集聚創新資源、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的必由之路。“千校萬企”行動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串聯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研發創新、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以創新聯合體、技術創新平台為紐帶,實現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捆綁,重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必然選擇。實施“千校萬企”行動,通過多主體同頻共振,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原核”,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協同效應,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准確把握“千校萬企”行動的任務方向

行動聚焦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提出針對性強的重點任務和主要方向,旨在消痛點解難點、蓄勢聚力增后勁。

分類打造協同創新載體平台。《通知》提出,“新增布局30個左右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台和100個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動建設一批校企創新聯合體”,三類載體平台定位不同、功能互補。其中,集成攻關大平台以重大攻關任務為牽引,為關鍵領域發展提供支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推進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應用﹔創新聯合體組織形式多樣,重點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

靈活探索協同創新運行機制。一是探索協同技術攻關新機制,《通知》提出要實施企業出題、協同答題的技術攻關模式,以產業化突破和商業化應用為導向,著力提升協同創新效能﹔二是探索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新機制,《通知》強調要實施專利所有權共享、收益權讓渡等合作機制,破解協同技術攻關過程中面臨的知識產權收益劃分不清等難題﹔三是探索精准對接合作新機制,《通知》提出根據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開展不同層次的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要素精准對接。

注重培育優質中小企業。《通知》提出,一是定向導入創新資源,選聘一批專家教授作為中小企業技術導師,探索分階段許可等多種定價模式,降低企業對創新資源的獲取成本﹔二是加強培育孵化支持,引導各類平台基地、政府引導基金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校內部孵化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

努力營造有利於“千校萬企”行動實施的良好環境

《通知》制定了完善的組織實施保障機制,力求推動“千校萬企”行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加強多方協調聯動。“千校萬企”行動涉及高校、企業、政府、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匯聚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的工作合力,打造高效通達的創新環境﹔同時,積極動員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明確考核評價導向。為充分發揮評價評估“指揮棒”對各方參與積極性的調動和激勵作用,《通知》提出將高校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服務和培訓、校企協同創新成果、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等作為評價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將開展校企合作服務情況作為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認定的重要參考。

推動校企常態化對接。《通知》強調地方要定期組織開展校企對接活動,構建高校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庫和企業需求庫,以信息化手段拓寬對接范圍、擴大對接規模,形成線上線下雙線並行、精准高效匹配的常態化對接機制。(本文作者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所長)

(責編:申佳平、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