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和玉米一起種 這個氣象“密碼”是關鍵
人民網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近日,在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兜山鎮,播種機發出陣陣轟鳴。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當地利用撂荒地,按“兩行玉米+3行大豆”的比例進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讓昔日撂荒地變成今日“淘金田”。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這一種植模式今年種植面積在1500萬畝以上。各地氣象部門立足“早”字,抓好“促”字,積極做好全鏈條服務,實現同一片田裡玉米大豆“雙生”,穩糧增產“雙收”。
對農戶來說,玉米和大豆種植都已輕車熟路,但讓“單子葉”玉米和“雙子葉”大豆兩種不同科作物當好“鄰居”,大家還是首次嘗試。
國家氣象中心生態和農業氣象室主任侯英雨介紹,農作物存在“邊行效應”,大田邊行上的作物生長發育較內部各行更好。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或套作,可利用這一效應,增加玉米種植密度。他表示,此舉既能充分發揮高位作物玉米的邊行優勢,又能擴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間,實現協同共生、一季雙收,且更適於機械化作業。
帶狀復合種植的核心技術,在於八字訣——“擴間增光,縮株保密”。也就是根據不同氣候特點,精准把控行間距、株間距。其中,氣象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
“氣象研究可以讓我們摸清不同小氣候環境下種植模式的適應性。”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連金潘說,根據氣候和土壤條件,專家篩選出一批適宜當地不同生態區耐陰、耐密、抗倒的大豆品種34個,從產量因子的角度及不同密度下光照強度、光照時間、通風強度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研究分析,提煉出“兩行玉米+3行大豆”“4行玉米+3行大豆”“4行玉米+4行大豆”三種模式。
在安徽,農業氣象科技人員在合肥國家農業氣象試驗站開展為期三年的夏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分期播種試驗,探索其對江淮地區氣候的適宜性。
在首次開展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縣氣象局從日照時數、積溫、降水量及降水分布等方面分析研判,對種植行間距、株間距及播種期提供建議。
在國家產糧大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一排排玉米、一壟壟大豆長勢正旺,全旗依托105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了6萬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目標。在春播啟動前,興安盟氣象部門通過研究1991年至2020年生長季農業氣象條件,明確扎賚特旗中部是復合種植的適宜區,光照和熱量均可滿足大豆生長需要。
“去年,我們合作社試點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現在有了氣象部門的專業分析,我們更有底氣了,今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崗說。
富順縣兜山鎮胡家村的漆傳芳和鄧淵書也在嘗鮮。“我們以前隻單種玉米或大豆,在一季收獲后,地隻能撂荒。現在套種多收了一季黃豆,多了一季收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