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打造綠色發展的水利樣本——定點幫扶助推湖北鄖陽鄉村振興紀實

余璐 唐蔚巍 丁恩宇
2022年07月25日14:2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處鄂西北,清澈的漢江水蜿蜒而過,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這裡曾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而今行進在荊楚大地,目睹到的是水利定點幫扶書寫的精彩華章,感受到的是做好“水文章”、堅持綠色發展為當地百姓帶來的福祉。

產業的蓬勃發展綠了山頭,美了鄉村,富了農民。千年古城鄖陽呈現的壯美畫卷,是欠發達鄂西北山區縣華麗轉身的精彩樣本。

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速

在鄖陽,水利建設如火如荼,近千名建設者晝夜奮戰,施工進度全面提速……

位於鄖陽區北部大柳鄉余糧村的左溪寺水庫項目,今年5月12日完成了大壩導流洞封堵,這標志著大壩主體工程正式完工。盛夏7月在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頭頂烈日進行灌漿流程的施工。據介紹,工程主要由大壩樞紐工程和供輸水工程組成,概算總投資2520.51萬元。該工程項目於2020年11月16日正式開工,計劃施工工期為18月。左溪寺水庫總庫容38.47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后將解決大柳鄉余糧村和南化塘鎮青岩村5000人口生活用水和下游2000畝農田灌溉需求,當地百姓的夢想終於化作現實。

神定河流域生態治理。水利部供圖

在鄖陽區南化塘鎮青岩村的建設現場,挖掘機和推土機正在作業,發出陣陣轟鳴聲,坡道被修護得整整齊齊。這裡正在打造一個景點,呈現的是鄖陽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推進的一幕。

據了解,鄖陽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於今年6月拉開帷幕,總投資3.49億元,其中水利項目資金2.39億元,對滔河、大峽河兩大水系11條河流實施整治,項目實施后可大幅改善河流水生態環境狀況,治理河道80千米,河道疏浚20.6萬立方米,河道護岸整治44.6千米,增加濕地面積86.71萬平方米,保護耕地7.6萬畝,有效帶動周邊村落產業發展,受益人口16萬人,新增年產值約5.6億元。

烈日下,丹江口庫區馬場關段庫濱帶治理一期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鄖陽美麗漢江生態濕地。水利部供圖

已完成了除險加固的譚家灣水庫,不僅提升了顏值,還將更好地發揮防洪、供水和灌溉的作用。“借助水利部定點幫扶的機會,鄖陽將以水庫為單元,著力把譚家灣水利風景區打造成以水利工程設施為載體,以水資源保護和水文化傳播為重點,集水利功能、生態功能、休閑度假、游覽觀光、水上游樂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項目負責人曹維國介紹。

農村飲水安全實現全覆蓋

“過去吃水靠人挑,澆地靠車運,現在好了,擰開水龍頭,就有干淨的自來水,洗衣做飯、種地養牛完全不愁!” 鄖陽區南化塘鎮磊石河村村民徐明義笑逐顏開地說。由於石灰岩地質,南化塘鎮地區常年缺乏水源涵養,旱季缺水時有發生。鄖陽區強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按照“能集中不分散、能延伸不新建、能自流不提水”的思路,以庫容7160萬立方米的滔河水庫為水源,在水庫左岸修建日供水規模達6000噸的南化水廠,形成了安全穩定的水源保障。先后投入2億多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537處,建設主管網5000余千米,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翻山越嶺,將清潔衛生的甘泉引入山上人家,惠澤了沿線百姓。目前,全區20個鄉鎮(場)341個行政村56.41萬人農村人口已經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基本達標,371處易遷安置點全部通水,實現了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

為提升規模化供水能力,鄖陽區新建子胥水廠、馬龍河水廠、高源水廠等骨干水廠,同時落實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不斷提升供水保障率。規模化水廠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

據了解,採用譚家灣水庫作為供水水源,擁有日供水規模20000噸的子胥水廠不僅可以解決沿途近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還可實現產業現代化種植模式,增加香菇產出效益,助力發展特色產業和旅游產業。

“用大管網供應的水源,完全符合國家標准,更加安全可靠、有保障!”子胥水廠廠長石從虎如是說。

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水利人扎根鄉村一線,深入田間地頭,訪民生、謀發展、解民憂。他們有的翻山越嶺尋找水源,有的夜以繼日精心設計,有的寒來暑往駐扎工地,架起一座座“連心橋”,織起了一張張“民生網”,把源頭活水送到了千家萬戶,徹底改變了農村群眾的生活方式。汩汩清泉流入百姓家,幸福之水滋潤著農村群眾的心田。

特色產業奏響增收幸福曲

鄖陽區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帶活一方產業,帶動農民就業。

朱有福是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居民,他是從鄖陽區大柳鄉杠子溝村易地扶貧搬遷來的貧困戶。以前,他和大數當地年輕人一樣,一直在外打工謀生。2018年年底,他們一家3口搬進了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香菇小鎮產業示范園。

“政府免費提供菌種,還有技術員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朱有福說,入住小鎮就分到3個大棚,后來,嘗到甜頭的他又主動承包了3個大棚。

為了讓貧困戶“搬得出能致富”,園區管委會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不僅手把手為菇農傳授香菇培育技術,還免費提供加工設備保障產品銷路。品相好的香菇高達50元一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成本低,收益見效快,種香菇是個可致富的好門路!”朱有福如今已是半個香菇種植行家。他說,香菇一年產4茬,培育過程也省時省力。

像朱有福一樣被帶動成長起來的香菇種植能手數不勝數。在鄖陽,立足群眾傳統種植基礎,順勢而為發展香菇產業,現有香菇上下游企業16家,發展香菇5000萬棒,2021年實現產值20億元,出口4.1億元,帶動1.5萬戶種植,戶均增收3萬元,為群眾撐起“致富傘”。

鄖陽區香菇特色小鎮種植的香菇。水利部供圖

為提升產業鏈,鄖陽區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香菇產業,按照區建產業園、鎮建車間、戶建作坊的模式,在譚家灣鎮建設食用菌循環經濟扶貧產業示范園,在青龍泉社區建設香菇產業種植基地1200畝,在19個鄉鎮建設自動化香菇制棒車間24個、各類菇棚4.9萬個,形成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香菇產業鏈條。

靠品牌化運作,連續四年舉辦香菇節,鄖陽香菇被國家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好香菇”稱號。

在定點幫扶過程中,水利部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貧困戶產業幫扶、貧困戶技能培訓、貧困學生勤工儉學幫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貧困村黨建促脫貧幫扶等“八大工程”精准發力,切實提升人力資本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戶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鄖陽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水利部定點幫扶鄖陽區期間,始終把產業幫扶作為重點項目推進,建立逐年增長的投入機制,支持鄖陽“1+2+N”(一個勞務經濟+香菇襪業兩個主導產業+N個發展項目)扶貧產業體系建設,讓貧困群眾挑上“金扁擔”。

“一棒接著一棒跑,要接續發力,不改變貧困決不收兵”,這是水利系統8位基層挂職干部在鄖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力賽”。8年來,一批批水利項目、產業幫扶項目落地生根,一件件富民、惠民實事相繼落實,一個個村庄告別貧困走向富裕,實現脫貧摘帽的鄖陽大地有了更多水利印記。肖軍、韓黎明、曹紀文、陳偉暢、韓小虎、朱東愷、尚達、郭威,這些先后在鄖陽工作的水利挂職干部以他們的實干、奉獻和智慧贏得了群眾的口碑。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山川,也是一塊大有作為的樂土。

如今,山清水秀,產業興旺,村貌整潔,鄉風文明……這一幅幅迷人的畫面鋪展的是鄖陽堅持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長卷。水利定點幫扶助發展,篤行不怠奮進譜新章,強水利興產業惠民生,收獲春華秋實,鄖陽明天會更好。

(責編:楊曦、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