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探索生態養殖的“綠色之變”

海南文昌創新推動海水養殖綜合整治

2022年07月26日08:41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並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方式開展生態修復(2022年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郭程攝

新華社合肥7月25日電(記者水金辰、姜剛、劉曉宇)才收完早稻不久,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楊田鎮楊田村種糧大戶潘發友並沒有閑著。隨著一株株禾苗在田間依次拋落,這幾日,他完成了110余畝晚稻種植。

7月中旬,3台收割機在潘發友的300畝早稻田裡來回作業。“今年水稻畝產超過900斤,比去年高了200多斤。”潘發友笑著告訴記者,還沒等晾晒,一家公司就收走了新稻。“價格比去年每斤高出近1角錢。”

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了解到,安徽今年早稻種植面積達257萬畝,較去年略增,從早稻長勢來看,預計單產有所增加。

春爭日,夏爭時。7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安徽夏糧總產量344.48億斤,比上年增加4.5億斤。季季接續、茬茬壓緊。小麥已經歸倉,眼下的江淮大地,農民仍忙碌在田間管理一線,積極抓好秋糧生產,為奪取秋糧豐收做准備。

早晨5點,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沈橋村種糧大戶王小龍來到田間,將水泵放進河道,打開電機,涓涓河水注入稻田。

王小龍今年種植了約880畝水稻,比去年擴種了200畝。“目前水稻正處於分蘖期。田間水量充足與否,事關分蘖的數量,進而可能影響后期稻穗數和糧食產量。”王小龍說,今年梅雨期降水少,農田相對干旱,這兩天銅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緩解了灌溉缺水難題。抽完水,他緊接著與無人機“飛手”聯系敲定施肥和打藥的時間。

來自銅陵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銅陵市夏播糧食面積86.14萬畝,其中一季稻75.68萬畝。截至目前,銅陵市夏管期間共施肥84.2萬畝次、除草69萬畝次、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達94.53萬畝次。

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控,也是安徽抓夏管保秋糧的“關鍵一招”。針對夏季病虫基數大、種類多、發展快的特點,安徽各地將持續加強監測預警,做好草地貪夜蛾、水稻“兩遷”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防治,提高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覆蓋面,確保秋糧病虫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新華社海口7月25日電(記者周慧敏、羅江)海南省文昌市馮家灣畔,新廠房陸續落成投產,光網、路網、電網、氣網、水網“五網”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一座現代化的漁業產業園初具雛形,這裡正是文昌探索生態養殖、推動漁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曾經的馮家灣,密布的魚塘像一塊塊傷疤,海岸帶遍布一條條取水管道,養殖廢水直排大海……水產養殖粗放擴張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2017年,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海南督察時指出,“文昌、瓊海兩市交界的馮家灣海域海水養殖最為集中,部分區域沙灘已淤泥化”。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落實環保督察整改,推進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2018年文昌市發布了《文昌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並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方式開展生態修復。

清退只是第一步。30多年來,馮家灣一直是全國有名的海水魚苗繁育及水產養殖基地,也是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飯碗”。如何科學推進整改工作,在保護環境前提下保障百姓生計,是當地政府面臨的考驗。

通過多部門實地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文昌提出通過置換土地使用權的方式,利用沙港崀地區近7000畝的國有土地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安排退出養殖戶入園發展,探求群眾增收和生態保護共贏。

園區內,一棟棟水產養殖示范廠房拔地而起,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原來魚蝦螺也可以“上樓”,創新的多層養殖模式不僅穩定、可靠,而且讓同等面積的土地提高產出60%以上,養殖效益可呈倍數放大。

曾廣能是首批入駐園區的養殖戶之一,目前已經嘗到了現代化工廠養殖的甜頭。今年4月到5月,曾廣能陸續銷售藍瓜子斑魚苗4.5萬尾、老鼠斑魚苗21.9萬尾,銷售收入145.5萬元。

“比起傳統養殖模式,這裡溫度恆定、光照可控、空間利用率高,培育高端品種魚苗很有優勢。”曾廣能說,原來在海邊的大棚式養殖,辛辛苦苦賺的錢可能因為一場台風就全賠了。園區裡硬件條件好,養殖風險大大降低,產量也上去了。

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慕名而來。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2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

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計劃在園區內建設96畝水產育種基地,總投資1.5億元。“園區內養殖環境、條件變得可控,從試驗養殖情況看,蝦苗成活率和品質較以往傳統養殖模式顯著提升。”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胡中杰說,項目完全建成后,南美對蝦種蝦年產量可達20萬對,預計年產值達2.28億元。

園區管委會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劉文龍介紹說,為破解水產養殖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馮家灣產業園規劃建設了深海取水工程和完善的給排水系統,即從深海集中取水、統一供水,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海岸生態的破壞,同時有效提升水質。園區內產生的養殖尾水、加工廢水、生活污水等,經過現代化工藝處理達標后進行排放,不會對海水造成污染。

劉文龍表示,向著“產業化、工廠化、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目標,馮家灣產業園將努力輻射和帶動海南漁業轉型升級。

(責編:王震、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