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蘇區 一任接著一任干
——水利部五任干部挂點支援江西寧都紀實

一道道水渠暢通無阻,潤澤萬畝良田﹔一股股清泉流進千家萬戶,滋潤百姓幸福生活﹔一座座水庫堅固耐用,筑起堅實防汛牆﹔一條條河流碧波蕩漾,為美景增添光彩……在江西省寧都縣城鄉,從生活、生產到生態,這片土地正發生著喜人的變化。這一切,離不開殷殷小康夢,濃濃水利情。
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后,水利部帶著對贛南革命老區的深情厚愛和“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殷殷囑托,開啟了對口支援寧都的征程。十年間,水利部動真情,用真心,全力支持寧都水利建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民生水利的深刻內涵,為寧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持續增強百姓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充分發揮水利行業優勢及挂職干部的紐帶作用,水利部先后精心選派的何猛、劉雲波、張鴻星、陳何鎧、黃一凡等5位挂職干部。他們真情融入、真挂實干、真錘實煉,克服家庭和生活等方面的重重困難,與寧都干部群眾朝夕相處、並肩奮斗,全身心投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傾情服務寧都水利和縣域經濟振興發展,在脫貧攻堅、爭資爭項、重大項目推進落地等方面積極助力。用自己實際行動,贏得了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的信任和贊譽,展現出水利部干部的風採。
寧都是農業大縣,但水利基礎薄弱、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管理落后。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山區群眾飲水困難,農民耕作的大多是“望天田”,風調雨順時還能溫飽,可稍有洪澇、旱情就會陷入困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老百姓早日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5名干部四處奔走,積極向上爭資立項。
“身入革命老區,心入基層一線,是我們水利干部腳踏實地的作風要求,也是我們挂職干部造福人民群眾的‘金鑰匙’。”作為首位到寧都挂職的何猛,初到寧都就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與寧都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探索水利發展新路徑,成為一名來自北京的“寧都人”。
“挂職不是‘做客’,更不是‘鍍金’,作為挂職干部,不僅人要到,心更要到。”2016年初,劉雲波剛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奔赴一線,深入調研。
“寧都需要什麼?部裡能支持什麼?怎麼籌措資金?如何盡快爭取到和實施上相關項目?”為了摸清情況,他翻山越嶺,進村入戶,深入一線,短短一月,他就走遍了寧都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
圍繞縣裡重點打造的蔬菜大棚基地,第三批挂職干部張鴻星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深入調研,會同該縣水利局技術人員創新施工方式,開展萬畝蔬菜大棚、標准化臍橙和茶葉基地建設,田裡實施高效灌溉、山上開展“引水上山”工程,解決了山上、山下種植缺水難題,現代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第四批挂職干部陳何鎧來到寧都后,針對寧都至今還沒有一個系統性、管全局、顧長遠的重大水利工程的現狀,站在建設贛南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新起點上,打破固有的山區丘陵灌面散而小、不宜建設大型灌區思維,創新拓展思路,推動打造梅江灌區。梅江灌區從謀劃到取得可研批復,僅用不到2年時間完成了以往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創造了重大項目建設“寧都奇跡”。該項目是水利部對口支援贛南蘇區寧都縣第一項重大水利項目、江西首個山區大型灌區,也是贛州市歷史上首個重大水利工程。陳何鎧同志還創造性謀劃贛州市6個重大水利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水利專項規劃,總投資638億元,打破了“十三五”期間贛州無重大水利工程的歷史。
努力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惠及更多寧都百姓,是第五任水利部挂職干部黃一凡的心願。上班第一天,他便前往梅江灌區現場,調研了解開工准備情況,落實水利部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挂職期間,他多次深入灌區辦、水利局等相關部門、項目現場和基層一線,積極謀劃水利惠民生工作。
在挂職干部的大力推動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先后出台《關於支持江西革命老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水利部對口支援江西省寧都縣振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3-2020年)》,轉發《寧都縣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為寧都打造了一套量身定制的政策體系,為縣域經濟振興發展提供了水安全支撐。
政策支持,項目落地。十年來,水利部5位挂職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累計爭取上級水利建設資金30多億元,實施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32個,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16座,解決5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寧都水利高質量發展得到長足進步。寧都縣被列為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全國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創新管護機制試點縣、贛州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
“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對口支援工作仍任重道遠。未來,水利部及挂職干部將源源不斷地幫扶蘇區寧都的發展,加快革命老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