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真實記錄美麗中國生態景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何蘇六  王  侯
2022年08月11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紀錄片《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海報。

  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紀錄片《蔚藍之境》海報。

  紀錄片《萬物之生》海報。
  圖片均由王侯提供

  核心閱讀

  近十年來,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在神州大地上不斷鋪展。紀錄片創作持續發力,挖掘自然故事,凝聚情感共識,用影像真實記錄生態文明進程、傾情描繪美麗中國畫卷,向世界展示我國壯美秀麗的生態景觀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輝煌成就。

  

  近年來,生態主題紀錄片在敘事方式、影像表達等方面進行創新性探索,在思想內涵上也作了有意味的探尋,從不同角度講述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自然故事,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詮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國哲學文化。

  創新敘事方式

  多維展示中國自然之美

  北臨極圈、南鄰赤道,幅員遼闊、沃壤千裡,獨特的自然地理造就了我國多樣的生態系統,是生態主題紀錄片創作得天獨厚的素材。

  上世紀80年代,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中國紀錄片創作的重要題材內容。從用山河影像喚起民族情感的《話說長江》《話說運河》,到揭示動物保護與環境治理問題的《平衡》《水問》,再到系統展現中國自然風貌、動物植被多種奇觀的《森林之歌》《自然的力量》《我們誕生在中國》《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盡管關注內容各有側重、表現手法各不相同,但這些作品都展現了自然環境與社會組織、人類精神等多個層面的有機關聯,促使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深層思考。

  近些年,《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雪豹的冰封王國》《長江之歌》等一批有分量的生態主題紀錄片走進觀眾視野,成為中國自然之美的影像詮釋。這些作品聚焦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系統保護等熱點話題,在敘事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嘗試。

  《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以《草·海》《冰·河》《峽·谷》三個自然場景劃分篇章,以動植物科研工作者、專業登山領隊、當地牧民等不同身份的人物故事交織敘事,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全片通過流動式的敘事,使觀眾沉浸於作品的時空情境,感受國家公園獨有的壯美風景。《雪豹的冰封王國》採用情節化敘事和擬人化表達方式,講述一隻雌性雪豹和兩隻幼崽在危機四伏的高原峽谷中生存的故事。短短50分鐘篇幅,紀錄片集中呈現峽谷四季變化與野生動物的真實生存狀態,在講述主線故事的同時,側面展示了一個棲息條件優越、物種資源豐富的生態系統,透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如果說這兩部紀錄片從微觀角度切入,由表及裡地闡釋“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態保護理念﹔《長江之歌》則從宏觀著眼,以大開大合的氣勢探究長江生態文化內涵,細數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環境污染加劇和生物多樣性銳減是全球共同面臨的生態議題,《長江之歌》記錄了長江流域內的污染亂象,也見証了長江經濟帶如何通過生態保護行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道路,是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與系統性修復的影像檔案。

  探索影像技術

  呈現身臨其境的視聽效果

  在創新內容敘事之外,生態主題紀錄片積極探索影像技術,在制作和呈現兩個層面不斷拓展表達的可能性,為自然地理留下影像資料,為觀眾提供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

  制作層面,生態主題紀錄片多使用延時攝影、航空攝影、水下攝影、微距攝影等特殊技術形式,利用非常規視角拍攝,獲得奇觀性鏡頭,捕捉珍貴瞬間。這些技術充分發揮攝影機的影像表達能力,為觀眾營造了陌生化的審美空間。《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聚焦多個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大量使用延時攝影,直觀表現天時更替、時光輪轉的自然變化,提升畫面質感和美感。全景展示中國海洋風貌的紀錄片《蔚藍之境》,將水下攝影和微距攝影相結合,畫面生動、細節豐富,帶領觀眾縱覽神秘的海底世界。《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則組合使用鏡頭景別,凸顯山河廣袤的航拍畫面,配以動植物特寫或微距鏡頭,豐富表現方式,強化視覺效果。

  呈現層面,隨著影像設備技術提升,影像質量也有了質的飛躍。講述青藏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故事的《第三極》採取4K技術攝制,在此之后,高清影像逐漸成為生態主題紀錄片的攝制標配。《美麗中國:自然》《生命之歌》《太湖之戀》等作品紛紛採用4K影像,《美麗中國說》《草原,生靈之家》《萬物之生》更是使用8K技術進行全流程拍攝。4K、8K高分辨率帶來的高清晰度影像同全景聲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升紀錄片畫面的真實程度,增加觀眾的在場感,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視聽效果。

  特殊攝制技術提供陌生化體驗,高清畫質影像增強沉浸式觀感,置身於浩渺蒼穹下的人類群體與生長於高原曠野上的堅韌生命並行不悖,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融為一體,紀實影像彰顯出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融入東方哲學

  自信詮釋中國生態文明理念

  中國人對自然具有天生的親切感和歸屬感。自古以來,人們便善於從自然草木與四季輪回中感悟人生哲理,獲得精神和內心的充盈。當代生態主題紀錄片,盡管在主題立意、創作手法等方面各有側重,但都與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相關,充滿濃厚的人文色彩與人文關懷。

  《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通過多線並行方式,深度剖析人、動植物與自然環境三者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講述了國家公園如何通過制度建設協調科研工作者、牧民、山民等人群的工作生活和生態保護間的矛盾,凸顯了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實踐的探索。

  相較於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公園,不同於那種與社會隔離的、荒野式的國家公園機制,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強調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相結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提到,“國家公園,並不是樹立在人與自然之間一條新的界線”,它是人與自然的聯結之所,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有效落實,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延伸與發展。截至目前,我國三江源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已達23萬平方公裡,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18%,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也離我們更近一步。

  在融合東方美學話語和東方自然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我國生態主題紀錄片通過影像語言的演繹和解碼,講述中國的自然人文故事,詮釋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塑造綠色發展的中國形象。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1日 20 版)
(責編:趙竹青、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