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掩鼻過”到“樂枕河”:北京一條河的十年之變
北京涼水河,開鑿於隋代,干流起自北京市石景山區,流經海澱區、西城區、豐台區、大興區、朝陽區,最終於通州區匯入京杭大運河。淌過千年歲月,它是北京南部的重要河流之一。
古時的涼水河,源頭為地下泉水,因水溫較低故而得名,有悠久的文化積澱。
“涼水河邊路,依稀似故鄉。野亭穿徑窄,溪柳夾川長。”明代詩人邵經邦的《游涼水河》一詩,為人們描繪了數百年前涼水河的優美景色。
在歷史上,這條穿越北京的河流,曾發揮過運輸、排水、灌溉等諸多作用。
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流域人口高達450萬人的涼水河,一度污濁返臭、市民避之唯恐不及。2013年起,北京市連續實施三個“三年治污行動”,啟動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十年來,新華社記者持續追蹤涼水河治理過程,先后播發《疲憊的河流——北京涼水河調查》《復蘇的河流——北京涼水河再調查》,通過解剖一條河道治理的“麻雀”,記錄涼水河從疲憊到復蘇,從沉寂到生機的歷程。
2022年初秋,記者再次走訪涼水河全線。生態、民生、文化……河道內外的種種變遷,見証這條千年河流重現昔日風採。
夢想成真的枕河生活
涼水河兩岸正呈現出一幅“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水域畫卷,實現了市民對於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公靜波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街道卡爾百麗社區的黨委書記。2004年,她搬到了涼水河畔的榮華街道居住。那時的涼水河還是氣味刺鼻、難以靠近的“臭水河”,常見市民掩鼻匆匆而過。
“那時在河邊居住的群眾總來居委會反映情況,都說夜裡完全沒法開窗戶,真是睡覺都能熏醒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居住在涼水河邊的北京市民,忘記了這條南城水系“動脈”本來的名字,脫口而出就是“臭水河”。
北京市民王先生2008年搬到右安門街道一處新開發的商品房小區,緊挨著涼水河。
“開發商宣傳這是南二環邊上難得的水岸樓盤,我們入住之后就有些后悔,夏天河水味兒太大不敢開窗,紗窗上總是黑乎乎地停著一層蚊虫。”王先生回憶。
北京市涼水河管理處小紅門管理所所長常鬆介紹,涼水河由於流域人口增長過快,污水處理設施跟不上,大量工業、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2000年前后,涼水河水質已達到劣Ⅴ類。周圍居民不堪其擾,家裡窗戶都不敢開。”
截流污水、整修河堤、疏通河道……隨著治理工作啟動,涼水河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河水變得清澈,枕河人家的心情也跟著透亮。王先生心心念念的水岸生活越來越名副其實,“這水真不臭了!站在小區高處看涼水河,別說還真有點小長江的感覺”。
初秋時節,微風徐徐。記者沿涼水河岸自西向東而行,一路感受著城市與自然交織的風光。
曾深受黑臭水體困擾的涼水河經開區段,因良好的生態環境於2020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示范河湖”。在河邊騎行的市民黃先生表達著內心的喜悅:“我在北京市經開區已經住了十幾年,每天都要來涼水河邊騎行一個小時,看看兩岸的花花草草。但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條臭水溝,根本就無法靠近。”
他告訴記者,現在的涼水河,一大早便有附近居民甩鞭、遛彎、垂釣。跑步、騎行的人也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來自北京懷柔、密雲等北部地區的騎行隊過來打卡。
如今的涼水河畔,由服務通道、坡面棧道、過河汀步組成的親水慢行系統,拉近了人們與自然的距離﹔路燈、鳥籠架、驅蚊燈、坐凳、垃圾桶與釣魚平台,則進一步滿足著人們的親水需求。十年間,涼水河兩岸正呈現出一幅“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水域畫卷,實現了市民對於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逐漸擦亮的生態底色
歲月輪回帶給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啟示。如今,水淨樹綠的古韻景觀正在回歸
歷史上,涼水河兩岸景色十分優美。在元時,官宦爭相在涼水河上游建設園林別墅。《帝京景物略》載:“草橋去豐台十裡,中多亭館,亭館多於水頻圃中。而元廉希憲之萬柳堂,趙參謀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彌望。”
河水千年流淌,從曾經的江南風光到疲憊不堪,再到重新復蘇,歲月輪回帶給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啟示。如今,水淨樹綠的古韻景觀正在回歸。
數據顯示,涼水河水質從劣Ⅴ類改善到現在的Ⅳ類,一些河段達到了Ⅲ類,兩岸綠化則增至287萬平方米。
十年間,水清岸綠,生態底色逐漸被擦亮。順著河道放眼望去,綠植與河水裝點的濱河步道串聯起上下游,成為跑步愛好者打卡的線路。
涼水河還清,歡喜的除了兩岸居民,還有大自然的“朋友們”。近年來,涼水河漸漸化身為水鳥的樂園,大批野鴨、白鷺等鳥類棲息,河道內也出現了魚蝦。2021年2月14日,疣鼻天鵝首次現身涼水河經開區段,一時間成為當地群眾熱議的美事。
水鳥對濕地生態環境十分敏感,它們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常鬆介紹,2021年1月,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在涼水河亦庄段進行冬季鳥類調查,結果顯示,從亦庄涼水河公園到通州區新河村,長度10公裡的河道內,共生活43種鳥類,其中水鳥23種,數量最多的是野鴨和小鸊鷉,各有1000余隻。
“現在涼水河經常能看到各類水鳥,我們這有學生組成的‘觀鳥之友’團隊,也有親子觀鳥團。他們會定期組織觀鳥活動,有家長給孩子介紹鳥類的,也有舉著相機給水鳥拍照的,可熱鬧了!”公靜波說。
“我們希望在未來將涼水河建成集防洪、景觀、生態、人文於一體的多元化城市河道,讓它成為都市內的綠色親水空間。”常鬆說。
河道治理的十年攻堅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一畝泉濕地之下,“暗藏”著小龍河,乃至涼水河還清的一大“功臣”
順著涼水河的支流——小龍河溯源。幾年前記者探訪時,這裡的河道內幾乎被垃圾和丟棄物堆滿,墨綠色的水面漂浮著塑料瓶,“鑲嵌”在水上如同冷卻后凝固的油脂,散發著惡臭。如今,這裡惡臭不再。
沿著河道,記者來到一座名為一畝泉的濕地。這是一片流水潺潺、綠意盎然、水鳥翔集的生態樂園。而在這片濕地之下,“暗藏”著小龍河,乃至涼水河還清的一大“功臣”——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
“我們廠地處小龍河源頭,其產出的再生水是小龍河重要的水源之一。水廠主要處理北京市西南城區的生活污水,處理后的主要出水指標達到地表Ⅳ類標准,對還清小龍河、改善涼水河水質發揮了重大環境效益。”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廠長阜崴說。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常鬆介紹,涼水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流域內污水處理能力的不足。為此,北京市水務部門於2013年啟動“三年治污行動”,重中之重便是提升污水處理能力。
水臟,問題在水,根子在岸。對流域內86處規模以上的排污口進行治理,全面取締排污口﹔新建污水管線、再生水管線,改造雨污合流管線,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在流域內升級改造或新建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目前,涼水河流域實現了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杜絕污水入河,再生水也成為河流的重要水源。
記者沿著涼水河,走入北京市經開區的亦庄新城濱河公園,茂密的植被阻隔了城市的喧囂,河堤步道旁的柳樹隨風搖曳著枝條。不遠處,涼水河上嬉戲水鳥不時扇動翅膀,在水面上掀起層層漣漪……
河道還清,還離不開一群守護者。
在涼水河邊居住了18年的公靜波,見証著涼水河的變遷,更感慨於涼水河還清的不易。2021年,公靜波成為一名民間河長,承擔起巡查河道、保護河湖的重要職責。
2017年,北京市正式建立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河(湖)長體系,每條河道都有了自己的“巡護人”。結合河長制與智慧監測系統,涼水河治理工作得以進一步精細化,更多環境死角與細微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有效阻止了污染問題的反彈。
水潤京華的美好願景
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河流會如何?屬於城市與河流未來的答卷,還在繼續書寫
涼水河由污轉清的艱辛歷程,不僅是一條河流的傳記,也是北京市水生態環境變遷的縮影。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歷史上,被稱為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裹挾著自上游沖刷而來的泥沙,在下游沉積形成了北京小平原。而依水而建、因水而興的北京城,也曾是一座泉源遍地、河流縱橫的城市。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北京部分河湖水庫日漸枯竭,地下水位呈加速下降趨勢,以涼水河為代表的河道開始出現嚴重污染問題……
水是生存之本,更是文明之源。因水而興的城市,絕不能因水而敗。
如同在涼水河開展的治污工作,2013年起,北京市連續實施三個“三年治污行動”。曾因蚊子成群被稱為“蚊子河”的新鳳河,如今因為清澈見底成了“清水河”﹔曾因惡臭、顏色渾濁被稱為“牛奶河”的蕭太后河,如今也成了生態河……全市污水收集處理率從2013年的83%提高到95.8%,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全市142條黑臭水體全部清零,1000多條小微水體全部完成治理並持續鞏固。
在解決河流污染問題的同時,北京市還對永定河、潮白河在內的多條河流進行生態修復,調度外調水、本地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多種水源進行生態補水,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據北京市水務局介紹,在有利氣象條件和精細化調水共同推動下,到2021年12月,北京市有水河流166條,有水河長3469.74公裡,有水水面面積為448.29平方公裡。有水河長增加786.3公裡,有水水面面積增加71.48平方公裡。
“感覺這些年北京的河湖水多了,環境變好了,親水的項目也越來越多了。”在記者沿涼水河走訪的過程中,不少民眾表達著相似的觀點。近年來,北京市水務部門依托復蘇的河湖,不斷開放共享河湖岸線空間,規劃皮劃艇區域、開辟河湖大眾冰場、打造亮馬河、京杭大運河等游船線路,沉寂多年的水域空間逐漸變得熱鬧起來。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河湖的文化屬性也被激活,日益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北京市水務部門將於今年制定並組織實施第4個三年治污行動,繼續提升全市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讓更多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人民。
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河流會如何?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勾勒出這樣一幅藍圖:到2035年北京全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0%以上,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功能,成為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生態城市。
夕陽西下,記者站在北京市通州區榆林庄閘附近的岸邊,眺望著涼水河奔涌的河水不斷匯入京杭大運河。碧水湯湯,奔流不息。屬於城市與河流未來的答卷,還在繼續書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