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搶佔競爭和發展制高點

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
2022年09月29日13:3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出過一系列重要論述。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7月,人民網啟動“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活動,記錄科技興國、科技強國征程上的奮進偉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創新活力不斷迸發,中國邁向科技強國的步伐鏗鏘有力。 

十年奮進 基礎設施加速完善

穿過江南水鄉、奔向中原腹地、馳騁東北雪原,“復興號”列車猶如一道閃電,飛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2019年12月,全球首條時速350公裡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通車。這是全球首條採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並實現自動駕駛功能的高鐵,開啟高鐵的“智能時代”。

一橋飛架三地,天塹變通途。2018年10月,在伶仃洋海域,創下一系列“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串聯起香港、珠海、澳門三地。55公裡跨海大橋、6.7公裡海底隧道堪稱橋梁史上奇跡。在這裡,另一項建設中的大國工程同樣引人注目。深中通道全長約24公裡,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浪潮奔涌間,大灣區即將迎來“1小時生活圈”。

建設中的深中通道。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攝

溯長江而上,葛洲壩、三峽、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6座梯級水電站佇立在碧水之中,連接起一條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2021年,6座水電站全年累計發電量達2628.83億千瓦時,創下歷史紀錄,為綠色低碳發展筑牢“壓艙石”。

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作業現場。受訪者供圖

在上海洋山港,隨處可見這樣繁忙有序的工作景象: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靈活穿梭於碼頭和堆場之間﹔自動軌道吊車精准吊裝集裝箱到預設位置……目前,我國已掌握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全鏈條關鍵技術,已建和在建自動化碼頭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中國高鐵、中國橋梁、中國港口……一個個奇跡般的大國工程向全世界展示出十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非凡成就,折射出十年來高質量發展的十足成色。

十年來,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 上升到第十二位 。

十年來,交通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到2021年年底 ,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了15萬公裡,其中高鐵4萬公裡,“四縱四橫”高鐵網全面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形成,“坐著高鐵看中國”成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農村公路的總裡程從2011年年底 的356.4萬公裡增加到2021年年底 的446.6萬公裡,十年淨增了90多萬公裡,“回鄉的路”不再坎坷曲折。

十年來,信息基礎設施跨越發展。截至2022年7月底,全國建成開通5G基站196.8萬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和96%的鄉鎮鎮區實現5G網絡覆蓋,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4.75億戶,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

十年跨越 核心技術加快攻關

以埋頭苦干贏得發展優勢。十年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無數企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離不開久久為功的技術攻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1年國慶前夕,中國五礦所屬中鎢高新金洲公司先后經歷數十個方案、無數次實驗,相繼突破刃徑小易折斷、結構難磨削、精度難控制等瓶頸,終於成功研制直徑0.01毫米極小徑銑刀,並實現了上機加工。

一粒米上能銑出56個漢字。受訪者供圖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直徑0.01毫米小徑銑刀的機上加工實驗,其直徑僅為頭發絲的1/8。”中國五礦極小徑銑刀項目負責人厲學廣介紹,這項新突破將極大地助力我國電子信息、醫療等諸多領域的提質升級,也將促使微型加工工具更快更好地突破升級。

在遼寧沈陽,一度瀕臨破產的老牌國企實現“涅槃重生”。2019年通用技術集團戰略重組沈陽機床以來,深化改革讓老國企煥發新活力。

VMC(立式加工中心)系列主軸箱主軸孔同軸度加工一直是困擾加工車間的技術難題,合格率一直難以滿足要求。

加工車間副主任、高級技師董明通向記者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多次嘗試,最終通過自制的工裝卡具,採取多點裝卡等方法成功解決。與此同時,基於多年的數控加工經驗,他們還編制了更為高效的切削參數,優化現有加工程序,實現標准化作業。

“由我設計並制作的專用工裝夾,不僅提高了產品合格率,每年還能為企業節約成本,創造產值。” 董明通說。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雙碳”目標指引下,許多傳統能源企業也在主動適應變革方向,部署科技支撐“雙碳”行動,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

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正式投產。受訪者供圖

在山東淄博,由中國石化建設的全國最大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於2022年8月25日正式投產。

“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由齊魯石化捕集提供二氧化碳,並將其運送至勝利油田進行驅油封存,實現了二氧化碳捕集、驅油與封存一體化應用。”中國石化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於植樹近900萬棵,將為我國大規模開展CCUS項目建設提供工程實踐經驗和技術數據。

十年鑄“劍” 安全底座愈加堅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2020年7月31日10時48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斗系統是我們國家時空安全的命脈,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不受控於人。”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結晶,北斗系統的發展歷程,濃縮著我國科技創新的不平凡之路。為了趕超世界先進衛星導航系統,幾代北斗人接續奮斗、數十萬建設者聚力托舉,彰顯“中國智慧”、刷新“中國速度”、體現“中國精度”。

據楊長風介紹,北斗一代時,我國用極少的衛星形成了具有自主能力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而到北斗三代時,我國已能夠利用星間鏈路技術,實現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構成全球組網系統。

天上北斗,“導航”地上生活。從交通運輸到城市治理,從救災減災到農林牧漁……北斗系統正加速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而這只是眾多“大國重器”守護國家安全的一個縮影。

在國防領域,航母、核潛艇等捷報頻傳、“東風”“紅旗”“鷹擊”驚艷世界,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籌碼﹔在能源領域,“華龍一號”打破核電技術領域的壟斷,形成了核心競爭力,贏得了我國核電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在糧食領域,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保証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向未來,惟有肩負起使命擔當,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續寫國泰民安的精彩篇章!

相關閱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向科技廣度和深度進軍

面向經濟主戰場 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責編:李楠樺、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