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2年財經專題>>鄉村振興·中國力量>>2022鄉村振興創新案例征集展示

河北省武邑縣:鄉村黨校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2年10月12日15: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是革命老區,也是連續三屆的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摘掉貧困縣帽子,2019年實現了未脫貧人口全部脫貧。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為著力破解農村黨員干部接受教育機會少、黨性鍛煉不夠、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致富帶富能力偏弱等問題,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河北省武邑縣積極推進農村黨校建設,探索實施“1+10”培訓機制(1個農村黨校負責培訓本村及周邊10個村的黨員干部),創建50所農村黨校(鄉村振興講習所),實現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全覆蓋,打通了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最后一公裡”,為全縣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一、高標准建設,農村黨員教育主陣地挺進最前沿

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重大意義,全力把黨運用黨校陣地教育培訓干部的獨特優勢保持好、發揮好。

做優頂層設計。在廣泛開展走訪調研的基礎上,綜合研判全縣524個行政村區位條件、產業基礎、黨員數量,研究確定“縣級抓統籌、鄉級抓整合、村級抓創建”工作思路,創新制定“1+10”培訓機制,全力推進農村黨校建設,確保以高效便捷方式實現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

明確創建標准。為確保工作落實有抓手、不走樣,推動農村黨校建設標准化、規范化,明確了創建“十有”標准(即有醒目牌匾、有領導機構、有規章制度、有教學計劃、有電教設施、有黨建書籍、有培訓檔案、有師資隊伍、有教學基地、有運行經費),集中打造集黨性教育、鄉風培育、素質提升、技能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50個農村黨校,將培訓陣地前移到村,送學上門。

用好優勢資源。大力推行階梯培育模式,選取基礎條件較好的農村黨校進行典型培育,按照不同梯隊制訂差異化的推進方案和個性化的業務指導,以典型引路,促規范提升。比如,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的家鄉劉家村,依托村級黨校同步建成“李保國事跡黨性教育主題教室”,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定點幫扶的賈寺院村黨校,精心打造了“志智雙扶”鄉村振興教學基地,帶動了更多黨校依托黨員中心戶、科技示范戶,直接把培訓點設在田間地頭,設在農業生產一線,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教學實踐基地,讓農村黨員時時刻刻能聽到黨的聲音,接受到農業生產實踐技術培訓,有效打通了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最后一公裡”。

二、精細化管理,農村黨員教育主陣地運行高質量

堅持從培訓陣地、師資隊伍、考核監督等方面入手,拿出真態度、硬措施,全力保障農村黨校高質量運行。

就地取材“建陣地”。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一轟而上大拆大建,不過度增加鎮村負擔,依托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閑置小學等農村現有資源,適當改造提升,作為農村黨校培訓陣地

專兼結合“強師資”。師資庫以當地“土專家”“田秀才”為主,以縣委黨校專職教師為輔,同時選聘縣處級干部、鄉鎮區領導班子成員、縣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涉農部門技術骨干和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等五類人員納入師資隊伍。截至目前,入庫人員已達900余人。

因需施教“優課程”。堅持“既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的辦學要求,在全面開展政策理論培訓的基礎上,積極推行黨員“點餐”、黨校“下單”、名師“下廚”方式,大力實行“對門培訓”“對口培訓”“對接培訓”,有針對性地按需開展實用技術、特色種養殖和崗前技能等方面培訓,確保基層黨員干部來得了、坐得住、聽得懂、用得上。

倒逼實效“嚴考核”。一方面,將農村黨校建設、提升和培訓情況一體納入鄉鎮黨委黨建工作年度考核、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有效夯實了鄉鎮黨委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教學培訓、學員管理、檔案管理等制度,加強對農村黨校使用率和教師授課效果的考核,對專職、兼職教師的授課內容、次數作出明確規定,各村級黨校每期培訓結束后,開展參訓學員滿意度測評,有效壓實了教師課堂“第一責任人”責任。截至目前,全縣農村黨校共培訓基層干部、農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及有一技之長的“職業農民”等各類學員10000余人次,各方面反映良好。

三、全方位提升,農村黨員教育主陣地賦能新動力

武邑農村黨校開辦以來,已經基本實現了黨校建起來、教學辦起來、成效顯出來的辦學目的,正在成為實現鄉村振興“蝶變”的強力助推器。

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堅持黨校姓黨,堅定不移將黨校工作的重心工作放在抓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上,針對基層受眾群體特點,注重回答普遍關注的問題,注重解答學員思想上的疙瘩,善於用百姓話語,簡單明了析事論理,深入淺出釋疑解惑,把“大道理”講成“小故事”,把高深的理論說成“大白話”,增強理論傳播的感染力,防止了空對空、兩張皮,實現黨的旗幟在農村黨校上空高高飄揚,有效推動了國家政策更快落實。

推動了基層黨組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統籌整合農村黨校、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點、農家書屋、種養培訓基地等資源,開辟了基層黨員干部持續補鈣壯骨新渠道,實現農村黨支部和農村黨校同步建設、相互促進、雙向提升。村級黨校成為組織生活的平台、政策宣傳的平台、技能培訓的平台、為民辦事的平台、糾紛調解的平台、民主議事的平台、人才培養的平台、民意反饋的平台、廉政監督的平台。同時,黨校活動的開展,增強了農村黨員的組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增強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自覺性,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推動農村黨支部成為“活力充盈、動力澎湃”的戰斗堡壘。

推動了基層黨員干部作風錘煉得更加嚴實過硬。基層黨員干部作風直接影響著黨在群眾中的形象,村級黨校充分發揮黨性教育“大熔爐”作用,堅持先進典型示范帶動與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結合,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以宣講《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為抓手,教育引導黨員學習黨規黨紀,強化規矩意識和紀律意識,錘煉嚴實過硬作風,尤其將違反機關作風建設和侵害群眾利益的典型案例列為教學內容,促使學員對黨規黨紀懷有敬畏之心。

推動了農村黨員干部隊伍致富帶富能力的提升。通過農村黨校大培訓,每名農村黨員基本掌握了1-2門致富技能,結對幫扶困難群眾25000余人,1600余名農村黨校學員成為基層黨組織的“領頭人”,助力武邑去年農業總產值達到50.9億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76元,增長12.8%,連續四年位居省市前列,農村黨校教育黨員、培訓干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服務發展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彰顯。

推動了黨員群眾厚植文明鄉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依托農村黨校,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評選表彰活動﹔開設“家訓學堂”,邀請熟知村史村情的老黨員老干部,講典故、談村史,為黨員群眾上“家風家訓”課﹔開展“七一”過集體生日、“重陽節”餃子宴等主題活動﹔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提倡新事新辦,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煥發了知家鄉、愛家鄉,全力以赴建家鄉的情懷。

四、經驗啟示

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是農村黨校建設的基本遵循。農村黨校建設要立足農村實際,注重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培訓陣地應設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或閑置學校,培訓師資要以“土專家”“田秀才”為主,培訓設施要因陋就簡方便實用,不貪“高大上”不搞“新特奇”。協調推動縣直機關單位培訓資源下沉,在人才、物力、財力上給予適當傾斜,多“吃偏飯”“開小灶”。

堅持“客觀需求”導向,是農村黨校定位的立足點。在教育培訓課程設置上,要精准對接黨員干部客觀需要,把黨的創新理論培訓放在首位,把黨史教育和黨紀黨規培訓作為必修課,把農業農村政策和實用技能培訓作為專業課,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貫穿其中,確保“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堅持“接地氣”要求,是農村黨校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客觀把握農村黨員干部學歷文化層次,要用好“土專家”“田秀才”,說“百姓話”,講“小故事”,傳“新科技”,深入淺出,“春風化雨”,確保黨員干部“聽得懂”“學得好”“用得上”。

堅持“強村富民”目標,是農村黨校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積極做好教育培訓“后半篇”文章,圍繞武邑縣“三區一基地”戰略定位,對接“四個農業”和“五大片區”建設,引導黨員干部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成為種植、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家庭手工業、硬木雕刻、金屬櫥櫃、電商等行業的從業者和領軍人,真正實現集體強起來、產業聚起來、群眾富起來。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