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金融精准澆灌實體經濟 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用突顯

人民網 黃盛
2022年11月02日18:0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融資持續快速增長,綠色金融全球領先,普惠小微貸款實現“量增、面擴、價降”,數字金融服務走在世界前列。

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先后發布實施強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30條措施、支持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恢復發展23條舉措,加強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金融服務,大力支持保供穩價,助力市場主體紓困和經濟恢復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立足實體經濟的金融業,正不斷提升服務質效,助力資金有效供給平穩增長,著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防范化解相關風險,全力支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著力實體經濟 

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近來,孝漢應高速建設鏖戰正酣。作為新一輪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武漢都市區環線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孝漢應高速公路連接福銀高速和武荊高速,建成后將有效支撐武漢大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交通架構,推動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發展,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

孝漢應高速首梁架設成功現場。 受訪者供圖

在建設提速的背后,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回報周期長的現狀,急需長期金融資金的保障。為此,中國人壽-湖北交投債權投資計劃(一期)成功落地30億元,投資孝漢應高速公路建設,提供可靠、穩定的資本保障。 

事實上,不僅孝漢應高速公路,井岡山廈坪至睦村(贛湘界)高速公路、滇中引水工程、鵬華深圳能源清潔能源REIT、國泰君安東久新經濟產業園REIT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的建設運營,均得到了金融保險資金支持。金融業提供的及時、長效、穩定資金,對基礎設施、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城市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安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有效供給,在釋放內需潛力、穩住經濟大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也說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2022年8月末,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05%﹔僅2020年一年,金融系統主動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元。利率市場化調節金融資源配置作用的持續發力,有利於提高小微、民營企業信貸市場的競爭性,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小微、民營企業。

其中,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成本低、來源穩定等特點,可通過投資股權、債券、資管產品等多種形式,以市場化方式滿足實體經濟需要,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業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24.46萬億元。比如,今年以來,中國人壽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點區域投資力度,服務實體經濟存量投資規模超過3.6萬億元。

開展綠色金融 

助力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從青海黃河水電、中廣核、中電核等清潔能源重大項目,到通威股份、信義能源等光伏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從綠色低碳智慧新型電力能源體系,到北京冬奧會綠色用能,綠色,正在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作為經濟血脈,全面推動實體經濟綠色轉型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和保障,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不僅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

特別是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經濟低碳轉型對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總體目標,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綠色金融在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產業轉型過程中跑出“加速度”。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9.55萬億元,同比增長40.4%,比上年末高7.4個百分點,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9.6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8萬億和4.93萬億元,合計佔綠色貸款的66.2%。金融企業也在推進綠色發展。中國人壽不斷豐富綠色金融供給,全面助推積極穩妥實現“雙碳”目標,累計為綠色產業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超3.1萬億元,綠色投資存量規模超4500億元,集團成員單位廣發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710億元。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認為,金融機構作為提供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服務的行業主體,可以重點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權益等多種形式,撬動民間綠色投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方面的項目投資,緩解環境問題對於財政的壓力。同時,積極推動產品創新以提升各個市場主體參與綠色金融、碳金融、ESG、可持續金融實踐的積極性。

豐富金融供給

保障人民生活品質提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1年,我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2987元,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從82元增長到179元﹔2012年到2021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88億增加到10.3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0%。

健康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是關系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部署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其中提到“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等等,都與健康養老息息相關。

深圳普惠型社區養老項目的康體中心設施。 受訪者供圖

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表示,將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找准金融服務的著力點,持續強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提升專業性,深入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健康養老等產品創新,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方位風險保障、滿足多樣化金融需求。據了解,目前中國人壽承辦的大病保險覆蓋近3.5億城鄉居民,2022年當年賠款金額已超130億﹔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超770億元,為居民提供健康醫療風險保障,賠付金額超260億元﹔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累計管理規模超過1.3萬億元﹔累計承保的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業務超過5200萬件,為居民積累養老准備金超過1.7萬億元。

“金融機構應著眼於養老市場長遠發展,抓住存款、保險、基金、信托等業務,挖掘新產品和新產業,構建更為完善的養老金融體系,推動健全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新業態、新市民的金融服務也同樣需要保險機構參與。銀保監會曾披露,截至2022年7月中旬,已有22家銀保監局會同省(區市)相關部門出台了新市民專項支持政策,1798家銀行保險機構共有2.88萬個金融產品覆蓋新市民。中國人壽積極對接快遞、騎手、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人員保障需求,開發“新業態”“務工人員”等專屬意外傷害保險,有效布局傳統社保難以覆蓋的領域。

(責編:王仁宏、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