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做科研工作務必勤奮、誠信、求真務實

操秀英
2022年11月14日08: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做科學研究工作務必勤奮、誠信、求真務實。”在11月13日舉行的李德生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暨慶祝李院士百歲壽辰紀念活動上,期頤之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再次囑咐后輩們。

  作為新中國首任總地質師,李德生院士曾腳踏氈靴三進祁連山,曾策馬奔騰在茫茫戈壁,曾駕車馳騁在東北雪原。玉門、大慶、延長……中國每一個大油田,幾乎都有李德生用小地質錘敲打過的痕跡﹔每一次石油會戰中,幾乎都有他奮戰的身影。

  正如中國石油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焦方正所說:“李院士的百年人生,是為國奉獻、艱苦創業、矢志創新的精彩歷程,是愛國精神、石油精神、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

  堅定“為國找油”的信念

  20世紀20年代,李德生在上海的一條弄堂裡長大,家境貧寒。1932年,日軍悍然入侵上海時,李德生初中畢業。

  “不能當亡國奴!”看到上海淪陷,李德生暗自發誓。

  1941年,李德生參加多所大學聯合招生的自主招考,被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錄取。在重慶中央大學,李德生有機會聆聽包括中國地質力學創立者李四光在內的多位地質學者授課。

  其間一件小事,讓李德生體會到石油的重要性。由於在郊區,學校在往返市區間安排了校車,因為沒有汽柴油,校車隻能以木炭爐產生的煤氣為燃料,不光速度慢,還經常走走停停。動力不足時,司機就要下車拉動風箱把火燒旺。

  沒有石油,飛機、坦克、汽車就是一堆廢鐵,也沒有化纖、化肥等化工產品。當時,國內的石油工業尚不完善,“一滴汽油一滴血”成為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目睹落后現狀,決心實業報國的李德生選擇地質專業,並在畢業后毅然前往荒涼的大西北,在玉門油田開啟“為國找油”的一生。

  此后,無論遭遇多少困難,“我始終沒有動搖為國家尋找和開發更多的油氣田、自力更生建設我國強大石油工業的決心”,李德生說。

  科學家要用科學說話

  在那個“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風風火火搞建設的年代裡,擺脫“洋油”生產出自己的工業血液,成為國家領導人心頭的一塊巨石。

  時任石油部長的余秋裡肩扛重擔,心急如焚。吸取了川中會戰的經驗教訓,他對鬆遼盆地地下油藏的勘探和開發慎之又慎,也格外尊重技術人員的意見。當李德生被問及時,他絲毫沒有因川中會戰時大膽表達意見受到批評而不敢言語。

  本著科學家應該敢講真話的原則,李德生手指著地震資料圖,在北部杏樹崗、薩爾圖、喇嘛甸3個構造高點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回答說:“大慶長垣北部構造面積大,近物源,儲層厚度可能增大,可以向大慶長垣北部甩開勘探。”

  余秋裡的右掌一下重重落在李德生肩上,信任地說:“既然這樣,我把這3個井的定井位和鑽探設計任務交給你了,得用最快速度搞出來!”

  就是這個“三角形”,標定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3口發現井井位。薩1井(后改為薩66井)完鑽后測試獲日產原油200噸,杏1井(杏66井)和喇1井(喇72井)測試獲日產原油100噸至200噸。經研究,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構造具有統一的油水界面,大慶長垣構造展現在世人面前。

  1964年,大慶油田實現開發面積內原油年產量500萬噸,我國實現石油基本自給。1976年大慶油田全面投入開發后,原油年產量穩定在5000萬噸以上,我國徹底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此后,李德生又先后來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工作,擔任渤海灣綜合研究大隊地質顧問。他一生參加過8次石油會戰。無論哪次會戰,李德生都堅持用科學來說話。

  對新一代石油人,李德生寄予厚望:“青年人第一要立志,要有志向,為石油工業潛心研究。第二,要敬業,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第三,要勤奮,深入現場掌握一手資料。最重要的,要求真務實,講真話。”

(責編:趙竹青、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