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基礎研究,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新語)

潘教峰
2023年02月01日05: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我國對科技創新日益重視,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呈現大體量、高增長特點。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突破3萬億元,經費投入強度為2.55%,已經超過歐洲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也不斷強化,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951億元,佔經費總量的比重為6.32%。

  不過,目前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來源基本依靠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投入較低。放眼全球,一些國家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國的基礎研究經費中,政府、高校投入一般佔60%左右,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投入佔40%左右。最近,由騰訊出資設立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揭曉首期獲資助科研人員名單,該項目計劃每年投入10億元,10年共投入100億元,支持“從0到1”的原始創新。相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來說,每年10億元不多,但背后的意義不小:企業作為社會力量支持基礎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基礎研究投入。

  過去,企業參與基礎研究時常常會想對自身有什麼幫助,“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則開拓視野,更多考慮的是對科學發展有什麼幫助,對現有的科學資助體系形成什麼補充。選人不選項目是“新基石”的鮮明特色。在我國科技資助體系當中,以人為中心的資助相對欠缺。原始創新往往“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該“插”在哪裡,才能取得真正源頭性的原創成果?人才無疑是最關鍵的。尤其目前,我國科技發展正處在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的關鍵階段,做原始創新,就要更加重視選擇那些有能力、有創新潛質的科研工作者,給予他們穩定、持續的支持,幫助他們解決非學術因素的后顧之憂。

  實際上,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也一直在探索對科研的資助方式。其中,怎樣識別創新人才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在基礎研究中,識別出有潛力的人才並給予支持,才能提高原始創新的成功概率。“新基石”的評選不簡單看科研人員過去成果的累加,而是更加關注他們發現科學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和研究水准,以及對問題的判斷和把握。選才與評價人才,花的精力會更多,但也將深遠影響一個國家科學發展的水准。

  當然,“新基石”的成長之路還很長。一方面,要依靠項目自身能力,爭取產生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支持項目長期做下去。另一方面,要保持以人為中心的選才理念、保持適應科學發展需要的靈活性。此外,為了鼓勵企業長期支持基礎研究,也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不斷完善。

  科學興則國家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相信會有更多有遠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支持基礎研究,更多社會力量投入原始創新。聚沙成塔、握指成拳,長此以往,創新土壤將不斷培厚,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中,更多“從0到1”值得期待。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

(責編:岳弘彬、楊光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