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科:促進新要素加速聚集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電科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關鍵資源、匯聚優秀人才,集聚力量建設高層次創新平台,奮力推進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實踐做法,受到中央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報道,引起熱烈反響。
“基於海康合浦2.0,行業客戶可以在海康威視的智能物聯網硬件產品上部署自有應用程序和算法,實現更高的安全、效率及業務目標。”在剛閉幕的迪拜安防展上,海康威視智能物聯網產品備受關注。
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以東,鹿溪智谷青山如黛、河暢水清。海康威視成都科技園裡,研發人員正在進行智能物聯網領域技術研究、軟件開發。
這座可同時滿足超萬人研發辦公需求的創新“引擎”,是中國電科集聚優勢資源建設高層次創新平台的一個縮影。從北京到成都,從石家庄到南京,高層次創新平台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加速匯聚,成為科技創新“源動力”和產業發展“強引擎”,打造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新平台迸發新動能
2022年7月4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為海康威視成都科技園揭牌,勉勵海康威視發揮技術產業優勢,高質量打造西南研發和創新基地,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發展。
海康威視成都科技園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是中電海康單體佔地面積最大的研發園區,主要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感知等技術和產品研發,以及為城市和企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並推進服務落地。
該研發園區的建設也被四川寄予助推產業鏈人才、技術、創新成果集聚發展的期望。按規劃,項目建成后5年內,研發園區將集聚研發人員預計超萬人,助力四川做大做強智能物聯產業、培育智能物聯生態圈。
補鏈強鏈育新機,布局優化變集群。
千裡之外,石家庄鹿泉經濟開發區信息產業園,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正在做強做大。
2022年11月,電科材料新外延材料產業基地第一片硅外延和碳化硅外延相繼出爐,再次刷新了重點建設項目進度條,實現新產業基地外延生產從0到1的突破。產業基地建成投產后,年產36萬片碳化硅、300萬片硅外延片,整體產能將擴大到原來三倍。
在電科材料普興電子生產線上,各種型號的硅和碳化硅外延片正加緊生產,這些高技術含量產品將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軌道交通等領域。
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一個月前,產業基礎研究院MEMS傳感器產業創新基地正式封頂。該基地投用后,將建成8英寸MEMS傳感器芯片生產線以及MEMS傳感器封測和模組產品生產線,主要研發MEMS系列產品,著力打造半導體、傳感器與微系統、集成電路原創技術策源地,構建形成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新平台構建新路徑
一流的科研生產平台和創新中心,帶來的不僅是科研環境的改善,還有科研成果的競相迸發。
南京棲霞區,湖光山色,泉清石峻,風景如畫。
聚焦強軍興軍主責主業,2021年,28所仙林所區在棲霞區靈山腳下落成。新所區臨近南京仙林大學城,與一流院校、高新技術產業產學研合作更加便捷,更有利於進一步協同推進網信體系核心技術攻關,無人、智能等領域布局優化,體系效能生成和裝備產品智能化升級。
目前,仙林新所區正成為高素質人才聚集的新高地,網信體系原創技術發展的策源地。兩年多來,累計申請發明專利1000余項,取得國際專利授權8項。
月牙湖畔,波光粼粼,綠樹環抱。29所四威高科技產業園裡,創新平台建設帶來的智能化升級正悄然進行。
這個主要從事機電產品和智造服務業務的產業園,通過智能制造賦能,為工藝、制造、生產管理、智能管控系統及裝備研發點燃了增長“引擎”。2022年,產業園培育的“復雜型面天線結構件高效柔性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及應用”項目,實現銷售額超10億元,提升生產效率50%,提升合格率20%,成為智能制造標杆工程。
串珠成鏈,推動從“0到1”的創新突破,再到從“1到N”的枝繁葉茂。不久前,網絡通信研究院所屬遠東通信敏銳把握市場前沿,推出最新研發5G端到端網絡設備產品,應用在智能制造、智慧園區、智慧交通等行業,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入駐鹿泉經濟開發區信息產業園以來,他們在網絡通信、光通信等主業方向,推進內部優質資源整合,形成聯合創新發展模式,極大促進了網絡通信領域前沿技術探索,帶動了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發展。
新平台打造新高地
這樣發展飛速、成果頻出的高層次創新平台還有很多。
視線南移,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建設正如火如荼,利用國基南方江寧產業園區資源,協同探索新型協同攻關機制,引領帶動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產業跨越發展。
近年來,國基南方布局形成南京秦淮創新研發中心、南京江寧產業基地等創新平台,推動太赫茲器件等技術快速進步,晶體生長加工、芯片制造和器件封裝全產業鏈能力快步提升,化合物工藝線、碳化硅器件工藝線、射頻微系統工藝線等產能持續釋放,自主研制新能源汽車芯片實現百萬輛應用,為發展射頻電子、功率電子、光電顯示三大產業,穩固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入地方經濟提供有力抓手。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智能科技是中國電科的責任,也是機遇。
北京西山南麓,群山環繞,風景秀麗。中國電科智能科技園便坐落於此,從空中俯瞰,一座座科研樓像一塊塊芯片,澎湃著智能科技發展的無盡動力。
“我們做的是網信體系,通過在園區搭建網信體系演示驗証環境,邀請客戶到現場來觀看系統演示,溝通效果更好。”中國電科28所網信研究院負責人蔣鍇表示,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向用戶展示網信體系解決方案和典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推動了市場開拓。
目前,網信研究院發揮在京區位優勢,緊鑼密鼓加快推進網信體系各項工作,具備了完善的論証設計、開發聯試等核心能力。
在智能科技園的另一角,尹峰每天一早就坐在國資國企網絡信息安全在線監管大廳,在他的面前,是一塊數十平米的大屏,在屏幕上正在實時更新網絡態勢。作為中資網安的技術專家,他和團隊每天最關心的就是網絡的風險在哪裡。隨著中資網安整體搬入智能園,科研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也帶來了科研“軟實力”的提升。
一年多時間裡,24家二級成員單位入駐智能科技園,以科研人員為主體的員工隊伍不斷聚集,具有碩博學歷的科研人員超過95%,瞄准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集成電路、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科技領域奮力疾馳,陸續完成智能探測感知、情報偵察、無人蜂群、智能指控、智能芯片、網絡對抗等6大類23個方向布局。
在智能科技園,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無人蜂群技術成果步入國際前沿,發布集成電路與微系統共享共創平台“電科芯雲”,在網絡信息體系論証設計、網絡信息體系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打造國資國企監管平台架構國資國企網絡信息安全“數據長城”……
人人爭先的科研攻關氛圍中,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領先成果競相迸發,智能科技園正成為聚集關鍵資源、優秀人才的“強磁場”,引領智能科技發展的“加速器”。
從海康威視成都科技園,到鹿泉經濟開發區,到仙林所區,再到智能科技園,高層次創新平台集聚的智慧力量、迸發的活力合力、涌動的創新潮流,如同千尺瀑布奔流向下,匯聚成集團公司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澎湃動能,推動中國電科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劈波斬浪、奮輯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