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生物多樣性這樣賦能共同富裕
游客在仙居縣楊梅基地採摘。 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仙居分局供圖
在中街山列島,海洋牧場養殖戶新建了深水網箱。 舟山市生態環境局普陀分局供圖
【美麗中國萬裡行】
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與消除貧困聯系緊密,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生產性生態系統和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保護,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科學路徑,讓生態保護和修復釋放價值,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低收入群體增收。
2022年下半年,圍繞“生物多樣性助力共同富裕”主題,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在浙江省選點展開了調研。
“三條魚”唱響“海洋牧歌”
近年來,舟山市在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打造海洋牧場,筑礁引魚和增殖放流雙管齊下,可持續作業和三產融合齊頭並進,東海海域上奏響一曲曲幸福牧歌。
2015年,位於舟山市普陀區的中街山列島,41.8平方公裡海域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017年至2020年間,當地共投放5300個人工魚礁單體,上覆海草和藻類底棲植物,構筑起空間大小為5.69萬空立方米的立體式海洋生物之家。
在東極鎮廟子湖—青浜一帶,澄淨的海水下面,成群的魚兒在人工礁體間暢游,一處處魚類安居的海底家園星羅棋布。海水水質定期監測數據表明,這一帶的海水透明度達1.39米,富營養化指數降到0.38,pH值、石油類、溶解氧等指標大幅優於一類海水水質標准。“中街山列島海洋牧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浮游動植物、戀礁性魚蝦在人工魚礁聚集,形成新的小型生態系統,也為生態價值實現提供可能,這值得以更大力度保護海洋。”舟山市生態環境局普陀分局局長張紅軍說。
普陀區還通過實施增殖放流,不斷豐富漁業資源。每年增殖放流的大黃魚、條石鯛、曼氏無針烏賊等各類魚苗均在1000萬尾以上,實現海洋牧場游泳動物的品種和數量雙提升。在青浜西北邊海域的一個個深水網箱內,大黃魚歡騰跳躍。養殖戶吳上明在此經營多年,從2017年起,他養殖的大黃魚數量逐年遞增。“東極海域養殖的深水大黃魚,味道、條形跟野生的十分接近,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吳上明說。
海洋牧場建成后,周邊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黃魚網箱養殖的品質也逐年提升。養殖戶施光品家的大黃魚,價格比其他產區高出1倍多,卻成為暢銷貨,市場從長三角拓展到韓國。2022年,他將大黃魚的養殖數量擴大為180萬尾,帶動更多海島鄉親增收致富。
一些漁民靠網箱養殖收入倍增,一些漁民卻“洗腳上岸”,由生產性捕撈轉向休閑體驗式捕撈。每年伏季休漁期,當地都會開展包括海釣在內的休閑經營活動。“從零起步到如今的8條游艇,按1條游艇一天收入2000多元計算,休漁期休閑游艇的收入達200余萬元。同時,輔以延繩釣、潛水採集等抓大放小、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作業方式,不受禁漁期的限制,四季都可開捕,可以讓50條漁船、152名漁民獲益。”東極鎮黨委書記劉濤把賬算得明明白白。
得益於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從“傳統捕魚”到“網箱養魚”再到“休閑釣魚”,“三條魚”見証了普陀漁民的致富路,昔日的小漁村變成具有濃郁海島特色的富裕村。
“一顆楊梅”延出“楊梅經濟”
仙居縣擁有悠久的楊梅種植歷史,素有“中國楊梅第一縣”美譽。全縣超過百年樹齡的古楊梅有13425棵、千年楊梅28棵。南宋嘉定三年修編的台州府志《赤城志》,其中就有仙居一帶盛產楊梅的記載。
作為仙居楊梅的發源地,西爐村也是“中國楊梅之鄉”的主產區,楊梅種植面積達2130多畝,因果大核小、色黑紅、味甜而聞名遐邇。近年來,西爐村圍繞楊梅產業打造“楊梅精品村”,將“楊梅經濟”發展得紅紅火火。
要想品質好,在栽培技術上自然就要“有一套”。西爐村在楊梅種植園區全面推廣楊梅矮化、避雨、綠色防控栽培等技術,高品果率達到60%。在大力推廣肥藥雙控減量技術的基礎上,該村實施種養循環模式,園區內有機肥的使用面積佔到80%以上﹔同時,採用生物和物理統防統治手段,全面減少農藥使用。“為了提高採摘安全和效率,我們在園區內鋪設軌道運輸機,畝均減少人工運輸成本71%。在冷藏保鮮上,應用鎖真保鮮技術,讓楊梅的保鮮期由原來的7天延長到30天……”仙居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朱水星說。
科技含量再高,種植楊梅還得靠天吃飯。據農戶林國水講,楊梅的產量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採摘期如果遇上連續降雨,就會大大降低果實的品質及數量,甚至會誘發霉病。為保障楊梅種植戶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促進楊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綠色、普惠金融需求在仙居應運而生。2015年,仙居縣在浙江省首創推出楊梅採摘期降水氣象指數保險,至2021年年底,累計賠付6777.09萬元。此外,楊梅種植戶通過縣裡的數字化助農平台“親農在線”辦理“楊梅貸”,不僅可大大簡化審批流程,年利率也優惠明顯。
隨著楊梅產量的提升,楊梅的深度開發提上日程。2004年起,西爐村楊梅種植園內的楊梅企業開始推出楊梅原汁、楊梅醋飲、民間古釀等系列果蔬汁飲品和酒水,此外,楊梅肉、楊梅核、楊梅花青素的附加值也被不斷挖掘。
越拉越長的楊梅產業鏈在仙居形成了獨特的“楊梅經濟”。通過實施優質品牌戰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專業市場,推行標准化生產,仙居楊梅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中國農產品區域品牌”價值評估顯示,“仙居楊梅”品牌的價值達24.98億,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楊梅類中排名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仙居還出台《浙江仙居楊梅栽培系統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建立全國首個“古楊梅品種資源圃”,免費對外開放的古楊梅公園,楊梅傳統文化得到弘揚與挖掘,楊梅加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保護古楊梅種質資源和改良新品種成為仙居生物多樣性助力共同富裕的特色。“如今,仙居楊梅栽培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正在積極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仙居縣副縣長王嫻靜告訴調研組成員。
“一隻蜜蜂”釀就“甜蜜事業”
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位於浙江省四明山東麓,境內叢山連綿,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華東地區的“綠色寶庫”。自2022年以來,龍觀鄉探索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模式,將生物多樣性內容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治理全過程,發展中華蜜蜂保種等在內的生態友好型產業。
養殖中華蜜蜂,僅利用少量的勞動力和自然界提供的蜜源植物就可以生產出營養健康的蜂蜜,不佔農田,因此被業界譽為“空中生態農業”。四明山一帶的養蜂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間。當時已有寧波慈溪關於養蜂的記載:“蜜乃春蜂採花所釀。”新中國成立以來,飼養土蜂一直是寧波許多山區、半山區農村的一項副業。
“蜜蜂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小衛士,在龍觀鄉飼養土蜂,能採集方圓5公裡的花蜜,在產出蜂蜜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寧波市易樂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海紅介紹,龍觀鄉擁有極佳的零星蜜粉源和良好的養蜂基礎,但蜂農的養殖不是很規范,蜂蜜的銷路也存在一定問題。
2022年,龍觀鄉依托“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進蜜蜂養殖企業,建立中蜂生態平衡保護基地。張海紅帶著團隊和技術落戶龍觀鄉,同5個村簽訂了蜂產業合作協議,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助力蜂農增產提質。“現在,龍觀鄉的養蜂量從原來大約1000箱增至2000多箱,產量從每箱10斤提升到18斤左右,價格也從每斤80元漲到150元,每戶蜂農平均增收15000元。”張海紅說。
目前,龍觀鄉的中華蜜蜂養殖已經從單純的養蜂產業升級到多產業融合發展,包括開發酒、醋、糕點等系列蜂蜜衍生品。“落戶龍觀鄉后,我們通過開展科普教育、蜂療康養等活動,引流3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和住宿行業營收超過150萬元。”下一步,張海紅將謀劃如何打造數字化蜜蜂保種場,改變傳統釀蜜過程不透明的現狀,從而實現“從蜂箱到消費者”全程可追溯。
(作者: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