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業界:完善企業碳披露准則 積極助力實現“雙碳”發展

2023年02月22日16:4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黃盛)近年來,在實現“雙碳”這一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社會各界以全面綠色作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的稟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繼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2月17日,北京綠色金融論壇(第3期)上,來自產學研用等領域的嘉賓就實現“雙碳”目標的趨勢、路徑以及企業碳披露的方式進行了研討。

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聯席主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裁兼理事會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長章新勝表示,企業轉型可大體歸納為兩條路徑:一是基於可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選擇一條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的轉型之路,推進整個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筑業的減排路徑﹔二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逐漸形成完善綠色生態保護,改善民生和可持續發展三統一的機制,從自身碳中和做起,帶動產業鏈和整個行業的碳中和,進而推動全社會系統性的碳中和。

“優秀的企業積極開展碳披露,主動提升氣候的透明度。”章新勝建議,國內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企業相關的碳排放信息,綠色債券市場和綠色銀行、信貸市場也鼓勵企業主動披露碳減排信息,並將碳減排信息與融資成本挂鉤,為了提升國際氣候的透明度,也需要考慮採用國際市場普遍認可的碳披露報告准則。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相關的機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展了碳排放相關信息的披露工作,或者是在積極推動企業披露碳信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表示,企業作為溫室氣體最主要的排放源,也是採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主體,推進低碳轉型需要企業的自律和社會的監督,做到這一點需要企業及時、准確、全面的碳披露至關重要。在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相關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將這一點作為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的一項舉措。

馬愛民建議,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工作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一是信息的全面性,要用公共平台發布碳排放的信息,也要發布有關採取的舉措,比如說目標規劃、技術與資金投入、取得的成效,信息是完整的﹔二是信息的真實性,要盡可能客觀准確,特別是涉及到企業碳信息的相關的方法、技術規范﹔三是信息發布的及時性,除了在報告期、報告期末發布信息以外,對於一些重大的情況應該及時地披露﹔四是信息的一致性,在報告的口徑、使用的技術方法方面應該是相對穩定的,既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分析。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認為,面對國內和國際的新變化,本土跨國企業要樹立高質量發展導向,以綠色低碳轉型為重要抓手,強化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積極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的總要求。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宗良表示,在我國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制度的背景下,金融機構應採取穩步有序的方式與相關企業合作,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布局綠色發展:一是戰略先行,夯實治理基礎﹔二是創新綠色金融的相關產品,比如有效的信貸、債券、碳中和債等﹔三是聚焦綠色投資,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四是強化環境信息的披露,根據國家和國際上的相關監管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構建中國銀行業相關的ESG﹔五是加強風險防控。

北京綠色交易所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王乃祥認為,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在全社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過程當中,首要面臨的挑戰是要完成企業自身及其建設運行項目的碳排放核算,並開展碳披露。王乃祥介紹,由北京綠色交易所開發的企業碳賬戶和綠色項目庫系統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開展自身及相關項目的碳排放核算及監測,進行碳表現評價,完成項目入庫和投融資對接。

北京產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產權機構協會會長吳汝川表示,全社會要形成綠色低碳的行動和認知,需要政府和行業從理念上、從制度上共同推動,例如把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和對管理層的考核相挂鉤。

在企業方面,碳排放相關信息的披露工作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次會議期間,聯想集團發布了《聯想集團2022碳中和行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圍繞氣候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四項核心要素,披露了聯想的氣候認知與切實行動。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鬆介紹,《報告》是首次以財務披露工作組的標准分享自身在綠色低碳方面的信息,闡述企業在淨零排放方面的目標、實現路徑、指標分解和實踐案例。喬鬆表示,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輸出更多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在做好自身與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低碳轉型的同時,也能賦能更多社會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及低碳轉型,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實習生邢振剛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郭思邈、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