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京東家電2023年戰略發布:聚焦家電家居一站購 推動行業數實結合

2023年03月22日08:3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京東家電2023年戰略發布:聚焦家電家居一站購 推動行業數實結合

  3月21日,以“初心如磐,春歸有期”為主題的2023京東家電合作伙伴大會在京順利召開。京東家電家居業務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家電家居一體化,重構人、貨、場,為家電消費提供了新思路。京東家電業務相關負責人則在大會上提出了“五大堅持”不動搖原則,並分享了“七大重點戰略”,通過為行業與用戶“雙端”賦能,挖掘行業“新增量”,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進一步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京東合作伙伴大會上提出的“五大堅持”不動搖原則:即堅持用戶為先,升級服務體驗﹔堅持零售驅動,健康可持續發展﹔堅持貨品升級,結構突破戰略﹔堅持全渠道布局,構建行業生態聯盟﹔堅持降本增效,與合作伙伴互利共贏,也是對於自身“護城河”的再度夯實。

  京東充分發揮鏈接家電供需兩側數智化供應鏈優勢,不斷降低渠道成本,提升渠道效率,優化家電產業生態。通過對消費數據的分析,預測出消費趨向,探尋到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並全面開放供應鏈技術,通過供應鏈協同、C2M等方式,讓家電產品高質量增長。同時,助推家電品牌廠商高效完成數字化轉型,為廠商降本增效的同時,用升級的產品服務體驗,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因此,盡管家電行業近年來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挑戰,在京東家電的助力下,龍頭企業仍健康增長,新品牌、新品類生機勃勃,家電行業展現出健康、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生態。

  據《京東助力家電行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家電品類2017年品牌約5290個,前十中有西門子、飛利浦等外資品牌,前十成交額佔比50.8%﹔三級類目147個。2022年則有品牌14570個,品牌數增長2.8倍,前十全是國產品牌、成交額佔比52.7%﹔三級類目211個,增加140%。

  同樣在2022年京東11.11期間,廣東電器產業帶成交額同比32%,遠超行業平均增幅,江蘇、山東的小家電產業帶也有令人振奮的增長。

  把工廠制造變成共同創造,無論是以科沃斯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品牌,還是廣東、江蘇等地的家電制造業中心,都走出了一條從制造到質造,再從質造到智造的蛻變之路。在這一進程中,作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京東正深入全國各產業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產品定制、渠道共融,打通供給端與消費端之間的雙向通道,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確定性”無疑是今年家電市場的關鍵詞。產品、市場、渠道、用戶、消費,一輪的不確定性追趕著新一輪的不確定性。市場變化的頻率,消費變化的力度,以及廠商的競爭程度均呈現加劇化狀態。

  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實現確定性增長,京東家電合作伙伴會給出“七大改變策略”即:推進貨品分層策略,利用低價貨盤和結構貨盤雙輪驅動﹔提升主站零售能力,助力新品、趨勢品類加速成長﹔提高價格力,確保京東用戶價格公平﹔通過以舊換新升級,激活存量市場﹔提效六大舉措,推動平台降本增效﹔加速全渠道布局,促行業煥新發展﹔同時做大POP開放業務,打造商家持續盈利、穩定增長的開放平台。

  這七大策略從成本、效率、產品、價格、服務等全面優化升級,助力行業打破地域、人群、品牌、品類的壁壘,激發消費潛力,拓展市場增量。

  七大策略中,消費者最為受益的便是京東家電從2016年便開始推行的家電以舊換新策略。近年來,京東家電通過更有力度,更便捷的“以舊換新補貼”“跨品類、一站式以舊換新”等服務,為存量市場打開向上增長的通道。同時,以舊換新不僅是滿足消費者換新需求和拉動市場銷售增長的關鍵舉措,更是驅動家電產業落地“雙碳”戰略的重要引擎。在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對於發展綠色經濟的號召,踐行綠色環保、促進循環經濟。在京東家電的大力推動下,以舊換新服務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京東助力家電行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京東家電在2022年5月推出“跨品類、多件”以舊換新服務后,此后半年中以舊換新量同比增長400%,成為刺激家電銷售的強大新動能。以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傳統大件為例,2022前三季度,“三大件”線上線下市場整體增速低於10%但京東冰箱、空調、洗衣機以舊換新訂單量同比增長分別是各自品類的27倍、30倍和33倍。

  在家電行業走向存量市場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的時代,作為新型實體企業的代表,京東通過全渠道布局,超體等線下店創新模式,提升消費者體驗,帶動趨勢新品和高端產品銷售,同時彌合家電城鄉市場差異,促進消費公平﹔如今,通過物流下沉及在2.5萬個鄉鎮,60多萬個行政村的萬余家京東家電專賣店,京東成為了下沉最徹底的家電零售商,不但激發了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更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