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千年古鎮到特色苗寨 “四好農村路”見証鄉村華麗蝶變

人民網記者 喬雪峰
2023年11月05日12: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豆沙關古稱石門關,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西南部,是古時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在豆沙關有一條五尺道,是連接雲南與內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也是連接中原、四川與雲南的南方絲綢之路東線主道。

順著豆沙關五尺道拾階而下,古今之道在此“邂逅”。古有秦古道、朱提水道,今有內昆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形成了“五道並行”的壯麗景觀。沿著五尺道向上穿過豆沙關,便可看到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豆沙古鎮,現在的豆沙古鎮,是在地震之后重新修建,2008年正式開放旅游。

“腳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這條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道,不光見証了昭通的交通發展,還見証了鹽津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鹽津縣屬於典型的山區縣,境內重巒疊嶂、山勢徒峭、溝壑縱橫,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99.92%。“以前交通閉塞不通暢,從鹽津到昭通需要一天的時間,老百姓的特色農產品運不出去,隻能自己拉到縣裡去賣,賣不完的都爛在地裡。”昭通市鹽津縣委書記楊仕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今,不光國省道拓寬了,高速公路也通了,現在到昭通隻需要1個半小時。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了,農產品自然不愁銷路,好東西也能賣上個好價錢,鄉親們自然就富起來了。據楊仕翰介紹,依托當地3500公裡的農村公路,“養在深閨待人識”的特色農產品借助便捷的交通網絡,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

農村公路連接的是鄉村與城市,打通的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楊仕翰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以蔬菜為例,以前在縣裡自己賣,一畝地隻能賣兩三千塊錢。如今,蔬菜通過大車運到上海去賣,一畝地可以賣到八九千塊錢,老百姓收入增加非常快。

“路通了,產業就活了,游客也來了。豆沙古鎮這座千年古鎮的人氣越來越旺,名聲也越來越響。”楊仕翰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豆沙古鎮共接待游客數量超過3萬人,中秋、國慶假期的游客數量更是達到10萬人。

“自古以來,交通對於鹽津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代的鹽津,因山路水路而興。如今的鹽津,將會再次因交通而復興。”談起鹽津未來的發展,楊仕翰信心滿滿。“2026年渝昆高鐵通車,鹽津將是其中一站,這也必將對鹽津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受益於交通發展迎來幸福生活的還有綏江縣板栗鎮羅坪村,該村位於綏江、水富、鹽津3個縣(市)的大山之間,有原始森林5萬畝,連片竹基地2.3萬畝,當地村民多以上山採筍為生。

“以前交通不便導致竹筍賣不出去,給當地村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如今隨著公路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為當地的竹產業打開了銷路,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板栗鎮黨委書記李仁鋒告訴記者,以前的村民大多數住的都是爛木房、走的是稀泥路,喝的是渾濁水,過的是苦日子。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有了固定收入,住進了“小別墅”,日子越過越紅火。

李仁鋒用三次蝶變來描述交通對當地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蝶變是2008年啟動雙茶線提升改造,同步實施羅漢坪水庫移民,讓移民從木頭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第二次蝶變是脫貧攻堅期間,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居住在高寒、偏僻且交通閉塞的群眾住上了“小別墅”。並通過建設硬化路,同步完善垃圾處理、衛生廁所、通訊電力等設施,徹底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

第三次蝶變是2018年脫貧摘帽后,給雙茶線鋪設了瀝青路,同時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通過建設“蝴蝶苗寨”,打造森林康養旅游目的地,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同時還建設竹產業道13公裡、採筍道35公裡,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老鄉富不富,基礎在公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好農村路”連片成網,極大地縮短了往返城鄉的時空距離,深刻改變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面貌,為當地群眾拓寬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國農村公路總裡程已達453萬公裡,等級公路比例達96%。十年來,我國支持貧困地區新改建了6.5萬公裡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

(責編:楊曦、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