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未成年人“一擲千金” 業界:需多方協力共治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許維娜)當前,我國游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防沉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據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發布的《2022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每周游戲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戲的未成年人)佔比增長至75%以上。
但同時,未成年人冒用監護人信息注冊賬號、要求家長“代過人臉”繞過“防沉迷”系統的案例也時有發生,由此也引發多起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退款糾紛。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手機支付便利化、游戲下載渠道多元化、私下交易隱秘化,游戲企業該如何做好“守門人”,主動提升“防沉迷”系統的防控上限,協同產業各方全方位堵住未成年人“一擲千金”的缺口也成為社會各界面臨的新問題。
近幾年,國內游戲企業在合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人臉識別驗証、租號灰產打擊等創新舉措,防沉迷進展顯著。多家游戲企業財報公布的未成年人用戶數量、游戲時長、消費流水數據也呈大幅度減少趨勢。但仍有部分未成年人通過“借殼游戲”“借殼充值”鑽漏洞。
據了解,部分未成年人主要通過冒用監護人信息注冊賬號、利用私下購買賬號等方式,“借殼”成年人的身份進行游戲,還有一些未成年人通過家長告知、或記住家長手機支付密碼等方式完成游戲充值。
近日有報道稱,家長聯絡群反映“蛋仔派對”游戲存在未成年人渠道服退款難,反映出了在未成年人登錄審核環節、退款流程方面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對游戲企業在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防沉迷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平台方面回應稱,推出全渠道接入高風險人群人臉識別機制、全平台設置未成年人退款專屬客服入口、上線一鍵禁止充值、禁止游戲功能等“防沉迷”舉措,並持續優化退款申請流程。
游戲“防沉迷”是系統性、長期性、社會性的重要工程。針對部分未成年人“借殼”成年人賬號充值,引發的新型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難”問題,多位行業專家認為游戲企業、平台機構、家長、監管機構等各方都應在職責范圍內做出努力,從不同角度出發共同解決新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表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問題的核心治理難點,在於如何有效地識別出未成年人身份,尤其是存在家長協助驗証的情況,除非未成年人主動通過身份証等方式直接披露身份。
“目前,國內還沒有制定特別明確的標准。我們可以看到,平台企業實際上都有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比如人臉識別技術。”劉曉春建議,平台還可以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技術模型,增強算法去識別未成年人的能力。“希望將來,平台能夠通過更有效、便捷的技術幫助家長快速掌握未成年人的游戲行為,並且及時做好引導,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治理這個社會難題。”
對於未成年人“借殼”退款難一事,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趙佔領表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難,存在很多復雜性的因素,包括“賬號轉賣”甚至個別成年用戶以未成年人充值為名進行退費等問題。對於相關的游戲企業來說,要做好技術防范和治理、及時地處理以及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游戲企業在產品中設置一鍵禁止充值等功能,甚至可以在整個游戲行業進行倡導,並讓廣大家長知悉和用於事先防范,以更全面、更好地加強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事關億萬家庭幸福安寧。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備受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明年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對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學校、家庭、行業組織等各方職責做出了明確規定,推動社會各界形成共識與合力,共同守護孩子的網絡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