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數字貨運看中國產業帶發展:內陸地區邁入數實融合快車道

人民網記者 喬雪峰
2023年12月11日13: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十三五”以來,我國物流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服務質量效益明顯提升,政策環境持續改善,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首次將現代物流的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數字化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已成為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是一場效率革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室主任姜江表示,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滲透對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極大程度提高了傳統產業運行的效率,改變了傳統經濟運行模式,深刻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以貨運行業為例,原來更有競爭力的是大型貨運公司,而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這一現象。”姜江指出,在數字化貨運平台上,小微的創業團隊及個體司機通過更加積極的運營,不僅提高了效率,還形成了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種影響是十分深刻和深遠的。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公路貨運分會秘書長周志成則認為,當前公路貨運領域的數實融合已經進入了產業賦能的新階段,傳統企業和數字平台雙向奔赴,通過數字貨運平台與具體場景結合,創造更適應場景的產品,為傳統企業提供數字化的工具和解決方案,來改變生產流程和流通方式,幫助傳統企業降本增效,共創數字驅動、協同共生的貨運物流生態圈。

多位專家表示,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充分把握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探索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新路徑,才能為高質量發展強根基、添活力。

據滿幫集團副總裁陶然介紹,如今的數字貨運已經實現智能化車貨匹配和線上交易,不但能幫助企業輕鬆找車,為中小企業提供靈活多樣的運力解決方案,還能幫助企業整合、管理、調度車輛司機等運輸資源,進而促進產業鏈效能提升、擴大生意半徑。

近日,滿幫集團發布了《數字物流產業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物流滲透率近年來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內陸地區近幾年邁入數實融合快車道,過去一年物流數字化增速達27%,而起步早、底盤大的沿海地區,依然保持著15%的高增速。

社會實體對數字物流接受度不斷提高,實體經濟與數字物流的深度融合正在各行各業各區域如火如荼的上演,數字物流正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成長為“大動脈”。

《報告》顯示,我國數字物流產業帶呈梯次發展特征,從產業帶數量上來看,分為以山東、江蘇、湖北為代表的第一梯隊,以新疆、湖南、重慶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以天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第三梯隊。其中,山東以數十億噸的發貨量傲視全國,成為全國數字物流產業帶最全的省份,也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物流融合程度最深的省份。

整體來看,各個省份均有諸多特色的產業帶分布,無論是“世界屋脊”的西藏、“三江之源”的青海,還是“極北之地”的黑龍江、“天涯海角”的海南島,都有超50個數字物流產業帶,數字物流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的案例正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

物流作為社會經濟流轉的“底座”,區域間產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化都反映在了物流數據的變化裡。《報告》顯示,近一年全國數字物流訂單平均運距比上一周期縮短4%,大部分地區的產業帶運輸距離均有10%以內的縮短。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持續加速,空間發展的多中心模式顯著加強,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用不斷提升。

從絕對運距數據看,“包郵區”(江浙滬)所在的長三角地區運距最短,相比之下,中西部、東北部平均運距超千公裡。具體到城市集群,珠三角的一體化加強效應最為明顯,運距較去年同期整體縮短35%,其次分別為是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

(責編:王連香、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