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秦嶺站,建成開站

2024年02月08日09: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秦嶺站,建成開站

建成的秦嶺站。自然資源部供圖

2月7日,中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開站,填補了我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它為何以秦嶺站命名?目前建成情況如何?在條件惡劣的南極,建設秦嶺站有何秘訣?未來秦嶺站又將在我國南極科學考察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圍繞以上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秦嶺站因何得名

中國此前在南極建設的4個考察站,站名分別為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那麼,建成開站的秦嶺站因何得名?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介紹,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其一,秦嶺作為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是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標志,家喻戶曉、知名度高,而新站所處區域同樣也有一條作為南極洲東西地理分界線的橫貫山脈。

其二,秦嶺水系發達、植物薈萃,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天然藥庫”,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這與新站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踐行“綠色考察”國際倡議的良好形象。

秦嶺站什麼樣

秦嶺站位於南極羅斯海沿岸區域,建筑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座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依靠南十字星導航。這是我國第三個南極常年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新站項目設計總指導劉燕輝告訴記者,新站內部空間功能包括指揮調度、海洋實驗室、人員住宿、辦公會議、餐飲活動、物資車輛維修存放、通信保障、水處理、垃圾處理、樣品間、裝備間、野外支持中心、數據中心等,是空間集約、功能完備的新一代科學考察平台。

新站設計立足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后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圍可達300~500公裡。新站採用基於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置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能通信、數據採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於具有國際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觀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在線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新站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后續運行新能源使用比例預計超過60%,並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各相關配套設施,逐項完成各科學觀監測設施的安裝與布放。”劉燕輝說。

條件惡劣,秦嶺站如何建成

南極天氣惡劣,地質條件也不適合建造房屋。秦嶺站的建設有何秘訣?中鐵建工集團南極秦嶺站項目經理鄭迪介紹,恩克斯堡島上岩石裸露,盛行超強、超干、超冷的離岸風,常常風雪交加,為了對抗惡劣的天氣,秦嶺站主樓採用了鋼結構,用鋼量每平方米超過300公斤,是同類建筑的2到3倍。

“作為南極洲下降風最強的地區之一,新站區域已知最大風速超過43米/秒。通過結構設計,秦嶺站的設計抗風能力達到65米/秒,相當於17級以上的風速。”鄭迪說。

充分考慮南極特殊自然環境,秦嶺站的建設採用了裝配式、模塊化的建造體系,能夠在短暫窗口期快速施工。用國內量身定制的裝配式鋼結構件和功能模塊,在南極現場拼裝后即可“拎包入住”。

“‘骨骼’和模塊建設完畢后,我們還要給秦嶺站‘穿衣服’,就是安裝幕牆板。”中鐵建工集團南極秦嶺站項目幕牆板負責人李月強說,秦嶺站的幕牆板外面是一層不鏽鋼板,背面是鋁型材復合板,最裡面有一層聚氨酯泡沫板,讓這件“衣服”不但堅固、美觀,還特別保暖。

秦嶺站有何大用

據悉,秦嶺站將充分利用東鄰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地理優勢以及考察站擁有的海洋實驗室,重點開展海洋學觀測與研究,同時開展大氣科學、冰川學、地質學和空間物理學等學科的觀測與研究。

另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介紹,新站將在我國南極科考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長期觀測網布局方面,填補了太平洋扇區的空白,能在環南極全域加深對環境變化的認知,更好地回答氣候變化、冰雪和生態環境變化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在科考領域拓展方面,新站將利用地理區位優勢,開展冰間湖生態過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提升我國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

在國際合作方面,新站附近有多國考察站,未來與這些考察站的合作,將共同推進對羅斯海和羅斯冰架等觀測研究,共同履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把考察站海洋實驗室建成國際合作平台,助力南極考察合作。

(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楊 舒 訾 謙)

(責編:王仁宏、楊迪)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