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優惠政策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條件特殊性。因此,銜接和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年來,稅務部門通過推進大灣區稅費服務協同,落實落細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促進高端要素資源不斷向灣區集聚。
面對粵港澳三地稅制差異,稅務部門積極尋求與港、澳稅收規則銜接上的突破,稅費服務一體化不斷向縱深推進,有助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積極探索逐步涌現。
2021年,廣東省稅務局、深圳市稅務局聯合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稅收協定待遇協作管理工作機制﹔2022年,廣東省稅務局、深圳市稅務局出台推進稅收征管和服務一體化若干措施﹔2023年,廣東省稅務局發布《稅收支持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將著力服務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頭號重點任務,提出以智能終端跨境互設、涉稅服務跨境互融、涉稅征信跨境互認為重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稅收征管服務規則標准互鑒統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稅收征管和服務一體化……
普華永道中國廣州稅務及商務咨詢合伙人吳昱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為深化拓展稅收協同共治格局提供了良好機遇。過去五年,粵港澳大灣區稅收共治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五年來,在一系列“稅動力”的支持下,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互聯互通互惠的活力創新之域正在加速構建。
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實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如今,稅惠政策聚才作用正突顯。
記者了解到,隨著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來粵就業創業生活的措施落地,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匯聚大灣區。數據顯示,如今有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近48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近5500人。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的重要底色,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是《規劃綱要》為大灣區量身而定的重要任務。
五年來,大灣區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台階。“深圳—香港—廣州”區域連續四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大灣區九市企業採購研發技術服務金額近五年年均增長達21.1%……強勁的創新動能從中可見一斑。
放眼大灣區,依托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厚積薄發。數據顯示,2023年,大灣區九市新能源車整車制造開票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5.6%,人工智能產業開票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2%,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同比增長7.4%……
這一過程中,稅收優惠政策是對企業發展最直接的扶持,也是企業扎根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2023年,橫琴發布企業實質性運營公告,企業享受區域稅收優惠政策有了更加明確的標准。根據公告,設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符合條件的產業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與此同時,《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延長高新技術重點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等稅收優惠政策。截至目前,已有超30戶企業享受南沙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業界專家認為,當前,稅收服務“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正不斷拓展,持續優化的稅收營商環境正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納稅人繳費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