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林:致力為新青年、新市民住有所居、住有所享貢獻力量

5月11日,在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期間,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辦的2024企業社會責任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以“踐行社會責任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政府主管部門代表、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在會上開展深入研討交流,為更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凝聚品牌合力。在論壇現場,保利發展產業管理中心總經理唐詩林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發布會上,保利發展針對公寓的產品—品牌—服務體系進行了升級,這背后的戰略考量是怎樣的呢?
唐詩林:應該說,是時代所趨、人民所需、保利所能,促成了本次公寓的產品—品牌—服務體系的全維度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隨著“租購並舉”的深入,長租公寓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居民的居住形態。因此保利發展踐行央企社會責任,結合美好生活的領創者定位,將“更好的日子”落到實處,持續深度參與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和運營,讓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居者有其寓”。截至2024年一季度,保利公寓累計入駐15個城市,管理房源4.5萬間,開業規模近2萬間,預計“十四五”期間規模可達5萬間,“十五五”期間可達8-10萬間,致力為新青年、新市民住有所居、住有所享貢獻保利力量。
記者:發布會上,保利發展推出了“和寓”這一全新品牌並提出“和寓而安”的品牌主張,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又是怎麼體現在服務租客日常生活中的?
唐詩林:應該說和寓的名稱來源於兩個部分,一是保利人文服務觀對於新市民、新青年的需求洞察和回應,二是衍生自保利發展的“和”文化。在我們調研年輕人租住需求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所需要的,不單單是一張床、一間房這麼簡單,而是想要真真正正地在城市裡“安一個家”,一個在外打拼之后,可以“安心”“安定”的小家,也想和志同道和的同齡人一起,“安一個大家”。新時代的年輕人,一方面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對於自己的小空間的私密性、定制化、居住品質都有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他們提倡“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更喜歡“群島化”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有更多的互動、社交、情感共鳴。這是保利“代入—理解—成為”年輕人的過程。其次,和寓誕生的初衷,衍生自保利發展一直提倡的“和”文化。在家國文化層面,萬物相生,是為和﹔在企業層面,保利發展一直秉持“和者筑善”的品牌理念,我們想要給青年提供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家。以上種種,鑄就了“和寓”這一品牌命名。因此,從“和”而來、以“安”作答,鑄就了和寓的全新品牌理念——和寓而安。和寓的產品觀強調“和”,打造住得更好、交互更多、體驗更佳的產品。例如我們配置的床墊承壓層次超過3萬次,能夠自適應調整硬度和形狀﹔例如我們配置了一級能耗的家電、智能門鎖、智能水表和智能家電加載包等。和寓的服務觀強調“安”,打造5×5的矩陣式服務體系:安住無憂的五大智能服務、安心保障的五大服務觸點、安適便捷的五分鐘響應、五個一對一品質交付、五大社群群島活動等。和寓提倡“群島”社群文化,著力打造“寵物島”“生活島”等各種社交空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島主”。例如我們會定期在“生活島”舉辦家裝節活動,在項目上為大家提供改造基金,讓有意願改造房間的租戶動手改裝自己的小家等。
記者:和寓在運營管理、規模布局等層面有怎樣的籌劃?
唐詩林:在明確了和寓的產品—品牌—服務體系之后,我們在運營端通過建立運營、財務、薪酬、產品、品牌、信息“六統一”,落實公寓的體系化管理。運營管理方面,和寓各門店表現穩健,2023年全年,和寓穩定期項目平均出租率為95%,營業毛利率82%,已經接近行業領先水平。規模布局方面,保利公寓2022年末開業規模不足1萬間,截至2024年一季度,這一數字已經實現翻倍增長,開業規模接近2萬間,管理規模超4.5萬間,資產口徑營收超4億元。投資模式方面,保利公寓輕重並舉,一方面積極獲取R4用地,例如超3000戶的上海元江路項目等﹔一方面積極推進“存量盤活”,改造自有的存量資產項目,並推進納保,助力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在管理經驗成熟的片區,輸出輕資產委托管理模式,例如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協助屬地城投運營人才公寓等。資本運作方面,未來隨著上海元江路、大小楊浦等R4地塊的長租公寓開業入市,保利公寓將努力通過公募REITs實現投融建管退的資管閉環。
(採訪記者:人民日報 趙夢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