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農田殘膜變廢為寶有妙招

喬文匯
2024年06月15日08:58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農田殘膜變廢為寶有妙招

  “突突突……”伴隨著一陣轟隆隆的機器運轉聲,從地裡回收的殘膜變身為深色顆粒,不一會兒,這部機器就“吃掉”一堆“白色小山”。這是日前記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看到的一幕。五家渠芳草湖農場合盛昌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龍說,“通過這種方式,殘膜處理成本至少能省一半。這樣一來,無論是種植戶還是加工廠家,積極性就會更高”。

  這套“吃殘膜、吐顆粒”的裝置為“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統”,是由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科研團隊與高校、企業、合作社“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開發研制的。該科研團隊負責人王吉亮介紹,這套裝置利用了慣性力、重力和氣流對殘膜除雜,而且加工全程不需要一滴水。而傳統的殘膜處理方式為濕法處理,需經過除雜、清洗、脫水等工序,耗水量大,導致處理成本偏高,阻礙了殘膜資源化利用。

  地膜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一些地區對提升作物產量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地膜應用越來越廣泛,殘膜處理不當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成為環保難題。對此,新疆農墾科學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農田殘膜高效回收、低成本加工和高效應用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農田殘膜治理新路。

  地上的白色棉花,喜人﹔地面的白色殘膜,惱人。面對兩種白色,沙灣市高興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柴勝利一喜一憂。他告訴記者,以往也對殘膜進行回收,但因成本高,造成加工率偏低,導致殘膜越積越多。去年,他們引進了“回收地膜干法清理系統”,應用“干法清理”方式,處理了約1萬畝的回收地膜,今年將進一步擴大殘膜處理規模。

  農田殘膜變身為顆粒后,就成了建材企業的原料。記者在石河子開發區銳益達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看到,殘膜顆粒混合秸稈,再加上塑化劑,被加工成城市步道板材、倉庫貨物托盤、道路隔離護欄等產品。這家企業負責人陳紹杰告訴記者,經過測試,利用農田殘膜和秸稈生產的板材,可替代木塑產品,目前已鋪設了10多公裡的城市步道。

  “利用農田殘膜和秸稈生產的板材,成本比木塑產品低,而且可回收再利用,為農田殘膜應用找到了好去處,由此實現了白色污染全鏈條治理,為農田殘膜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王吉亮說,下一步將研發智能化平台,以實現地膜生產、播種機械、殘膜回收、耕整、清理加工等相關裝備的智能化升級,進一步完善農田殘膜治理技術。

  從車間到田間,再從田間回到車間。從農田殘膜高效回收到低成本處理,再到農田殘膜高效利用,由此形成了農田“白色污染”治理閉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振江認為,農田殘膜從地膜生產車間來,完成增產增收“使命”后,又回歸另一類企業車間,“投身”城市建設,這一過程實現了變廢為寶,完全可復制、可推廣。

(責編:郝帥、申佳平)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