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幻作家劉慈欣:總要有人敢去做這樣的夢

2024年06月16日08:5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誰也不知道未來什麼樣,但總要有人敢去做這樣的夢。”

  在近期結束的2024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上,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地球大炮》的科幻短片首次亮相。經典的語錄與震撼的畫面交相輝映,將觀眾帶入充滿科幻感的未來世界。

  乘著想象的翅膀,科幻將抵達怎樣的未來?日前,在與新華社記者進行的一場訪談中,擔任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院長的劉慈欣進一步闡釋了有關科幻想象力的底層邏輯。

  “一切都是需要想象力的”

  本屆科幻大會期間,年過六旬的劉慈欣很忙,與科幻相關的話題與疑問集中匯向這位中國科幻界的代表人物。

  出生於1963年的劉慈欣,曾在山西的一家發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其發表的中篇小說《流浪地球》,想象在太陽毀滅之際人類奮力尋找適宜生存的家園﹔隨后發表的小說《三體》以更加奇特大膽的想象引領讀者探索地外未知文明。后者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曾向他的數千萬粉絲推薦這本書。

  許多讀者對《流浪地球》中人類面對太陽危機時的避難所“地下城”滿懷好奇。劉慈欣表示,未來真正建造出的“地下城”和我們現在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它不一定是封閉的,可以很廣闊。“人類最需要建‘地下城’的地方,可能在月球、火星上。在那裡,‘地下城’可以有效阻隔太空中的強輻射,同時營造可以呼吸、溫度適宜的環境。”劉慈欣說。

  劉慈欣認為,科幻是基於科技的想象,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不少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例如在科幻想象中,人類可以實現“腦聯網”,將大腦與外部世界甚至其他大腦相連。而當下現實中,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可以使截癱患者用意念控制光標移動。在劉慈欣看來,當人類借助腦機接口技術百分百識別、儲存大腦中的信息,再將其送入計算機——這就是數字化生存。

  科幻源自對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學發現的理性拓展,不斷“點燃”人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而技術革新也正改變著科幻的內涵和外延。《2024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預測,創新技術對科幻產業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科幻與未來產業深度融合,有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助益。

  “新質生產力本身要有很強的創新因素,而創新則需要我們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這一切都是需要想象力的。”劉慈欣說,“希望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夠讓人類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地球,同時也能夠讓人類開拓更大的生存空間。”

  中國成為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國家”

  《三體》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全世界傳播,《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海外上映收獲好評,以《地球紀元》《第一序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網絡文學作品被收錄至大英圖書館的中文館藏書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作品“出海”,中國科幻“走出去”步伐加大。

  “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讓中國成為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國家,促進了中國科幻文學的快速成長。”劉慈欣說,快速發展的中國也在文化上吸引了世界目光,未來中國科幻將輸出到世界更多地方。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舉行劉慈欣簽售活動吸引眾多科幻迷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依托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國際傳播大數據智能服務平台聯合研制的《中國科幻海外傳播報告(2018-2023年)》顯示,中國科幻作品海外搜索熱度和相關主流媒體報道數量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科幻正在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從動畫版《三體》到騰訊視頻的國產劇集《三體》,再到今年3月上線的奈飛版《三體》,由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影視劇和動畫作品頻頻引發海內外關注。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聯合騰訊企鵝有調共同研制的《“三體”IP出海觀察報告》顯示,近八成海外受訪者在看完原創國產電視劇《三體》后想了解中國,最想進一步了解的是“中國的文化旅游”和“中國歷史”。

  圖為《三體》日語譯本。 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對於《三體》在海外收獲如此多的關注,劉慈欣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是《三體》把人類和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在廣闊的宇宙中,人類是一個很小的存在。“共同面對未來危機與挑戰”的設想,超越了文化和國家,引發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共鳴。

  “大家從中看到了一種超越個人,甚至超越國家、文明、文化的人類存在的命題,以及我們共同面對的人和宇宙、宇宙間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的這樣一種關系,吸引大家的應該是這些因素。”劉慈欣說。

  “把目光投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尺度上”

  自上世紀20年代“科幻小說”這一概念興起以來,百年來科幻文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在劉慈欣眼中,科幻小說是面向未來、面向更廣闊時間空間的文學題材,要“能夠給人帶來想象力的愉悅感,讓人領略未來和宇宙的各種可能性”。

  2023年12月1日,“建發·三體沉浸式藝術展”在四川成都開幕。圖為展品三體戰艦“自然選擇”號模型。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對於想要從事科幻寫作的人群,劉慈欣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盡可能使自己的思想變得開闊一些,不要隻局限於周圍的事物和個人的喜怒哀樂,應該把目光投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尺度上,把它作為一個在宇宙中的存在,去思考其前途和未來。”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上,“90后”中國作家海漄憑借《時空畫師》獲得“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將這項榮譽頒發給海漄的,正是劉慈欣。“他很年輕,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很期待海漄未來的發展。”

  科幻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幻創作力量特別是青年創作人才數量迅速增加﹔青少年對科幻的興趣愈發濃厚,科幻影視文學作品、科幻文旅等深受青少年喜愛﹔科幻產業結構從閱讀、影視、視頻向游戲、文旅等持續擴展……

  4月27日,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開幕。圖為當日小朋友在科幻嘉年華現場體驗VR游戲。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132.9億元,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文旅等典型業態加速增長,科幻產業迎來黃金機遇期。

  監制:衛鐵民、劉暢

  策劃:丁靜、祁蓉

  記者:楊淑君、王毅卉、丁靜、陽娜

  編輯:劉暢

  視頻素材來源:新華社、電影《流浪地球2》官方微博、電視劇《三體》官方微博、千庫網

  鳴謝: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北京分社

  經濟參考報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責編:王仁宏、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