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小枇杷開辟致富“新賽道”

編前語:產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著鄉村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一城山色半城果,永善枇杷滿金江。盛夏時節,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的枇杷園裡處處是果農採摘“金果”的豐收景象,一輛輛物流車滿載著這些“致富果”送往全國各地。
位於干熱河谷地帶的永善枇杷果園。新華網劉東攝
永善縣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是我國優質枇杷生長區之一,所產枇杷皮薄肉厚、細嫩化渣、汁多爽口,“永善枇杷”先后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目前,全縣因地制宜種植枇杷8萬畝,產量4.5萬噸,2024年預計產值3.15億元。
“今天是周末,來採摘的游客比往常要多一些,還要把水果商預定的枇杷打包發貨。”正在玉筍山庄枇杷園裡忙碌的王仁海將樹上的枇杷小心翼翼地摘進果籃。這段時間持續火熱的永善縣枇杷文化旅游節帶動了當地的枇杷果園變得愈發熱鬧。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讓“永善枇杷”走出大山,也開辟了當地群眾致富的“新賽道”。
金沙江畔滿戴“黃金甲”
永善縣枇杷種植歷史悠久,永興街道水田村的“枇杷王”古樹,樹齡已超過400年。
永善縣過去道路閉塞、產業羸弱。2001年,永善縣率先引進“大五星”枇杷試種,試種成功后,在永興街道玉筍村、大興鎮老街村等推廣種植,並銷往四川、浙江、廣東等地。經多年發展,永善縣的枇杷產業逐步由“小而散”走向“大而強”。
漫山遍野的枇杷樹。新華網劉東攝
王仁海是玉筍村最早種植枇杷的人,“2001年,我看見農業部門在育苗試種枇杷,就去買了10多株苗來種。之后農業部門引導玉筍村發展枇杷產業,我積極響應,種植效果很好,1公斤大果能賣到30元左右。”說起種植枇杷的經歷,王仁海對當年的選擇很是自豪。
自2013年以來,永善縣在永興街道(玉筍村、雙鳳村)、大興鎮、碼口鎮擴大枇杷種植規模后,逐步形成了地勢由南到北、海拔由低到高的規模化、差異化種植的“百裡枇杷走廊”。
為做大枇杷產業,2023年3月,永善回龍食尚專業合作社、千步梯枇杷種植專業合作社、密爾爽枇杷種植專業合作社等8個專業合作社,合並組建了永善縣甜美佳枇杷種植專業聯合社,聯合社的2600畝枇杷,畝均收入達15000元左右。
果農在採摘枇杷。新華社記者董博懷攝
從“合作社”到“聯合社”,字面差別不大,但其中的變化卻不小。李連華介紹,聯合社成立后,首先組建了管護專班,對種植區域群眾開展系統的種植管護技術培訓,種植戶管護技術明顯提升﹔其次是銷售市場和資源實現共享,具備了議價權,掌握了市場主動權。
下一步,永善縣計劃用3年到5年的時間,把枇杷種植面積發展到12萬畝,加快建設金沙江“百裡枇杷長廊”,爭取建成“全國枇杷第一縣”。
提質增效結出“致富果”
出台政策規劃、引進農學人才、組織田間教學、建設示范基地……永善縣把發展枇杷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和“強縣富民”的重點工程,打出一套發展致富的“組合拳”。
“縣裡組織我們到縣農業農村局學習,還有專家指導我們怎麼種好枇杷。”王仁海說。目前,永善縣枇杷種植、採摘、管理各類受訓人員已達5.5萬人次,成立了農學專家“曾雲流枇杷專家工作站”、永善縣枇杷協會等,培養了一批懂科學、有技能的“新農人”。
最先嘗到科技甜頭的,是碼口鎮的枇杷果農。
碼口鎮出產的枇杷個大飽滿、肉嫩多汁,一上市就成為“香餑餑”,這得益於“雙網雙套”、標准化管理,果農們靠著科學技術讓枇杷賣出了好價錢。
“花開密了就要疏掉,每個枝條隻留3—5個果子,保証營養充足,中期要給每個枇杷套上果袋,保持水分不流失。”碼口枇杷文化旅游節在中壩開園時,永善縣黃坪寨枇杷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艾興平分享了他的“枇杷經”。
“這兩年,矮化枇杷和推廣‘雙網雙套’技術后,產量穩定,大小均勻,恆溫下果子不怕太陽高溫灼傷和鳥食虫害,果形漂亮、果肉細嫩,精品果佔了多數。”艾興平說,今年的枇杷被外地水果商以每公斤17元的價格包園收購。
據統計,2024年,永善縣枇杷修枝整形5.5萬畝,疏花疏果八成以上,落實“雙網雙套”超過7500畝,優果率達50%,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每畝增收約2000元。
永善枇杷果肉。新華網劉東攝
“永善枇杷皮薄肉厚、細嫩化渣、汁多爆口,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其可溶性固形物鈣、磷、鉀等9項指標均優於全國參照值。”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蔡禮鴻這樣評價永善枇杷。
在做大產業的同時,永善縣還引進象山紅美人、利象農業等企業,建設特色水果智能分揀、凍干生產線,研發水果凍干、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蜂蜜面膜等系列產品,探索枇杷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途徑,拓展產業鏈條,推動枇杷葉、花、果多元化開發,提升枇杷附加值。
小枇杷串起文旅大產業
開園採摘、“枇杷王”評選、枇杷品鑒、“枇”酒音樂晚會、“善果工匠”技能比賽……2024年,永善縣以枇杷產業為核心,按成熟時間先后,把枇杷文化旅游季活動分為三節,由碼口鎮、大興鎮、永興街道輪流“坐庄”,舉辦“迎在碼口、游在大興、樂在玉筍”枇杷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並正式發布“永善枇杷”國家地理標志品牌。
下興場是玉筍村委會所在地,也是金沙江銅運古道必經的一個驛站,小街長約300米。2023年,枇杷節搬到下興場舉辦后,小街成了擺長街宴的地方。臘肉、黑豆花、煮洋芋、酥肉、涼拼盤、南瓜湯,加上一碗枇杷,由合作社社員烹制的“枇杷宴”一字擺開,游客在彝家姑娘歡快的敬酒歌裡品美食,十分熱鬧。據介紹,每屆枇杷節,長街宴能讓合作社收入二三十萬元。
“今年,玉筍長街宴接待游客2.3萬人次,每天均有排隊體驗長街宴的場景。”永興街道玉筍村黨總支書記張官權介紹。
除長街宴外,在玉筍村的街道兩旁,還有各色美食攤位供游人選擇,路邊也有村民售賣剛採摘的枇杷,附近的快遞寄發處可為游客提供打包寄遞服務。
永善縣城。新華網劉東攝
“中國郵政針對永善枇杷旅游節,安排專人每天兩趟到需要發貨的果園進行打包裝箱,並給予5折優惠。”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雲南省永善縣分公司攬投員胡朝紅介紹,枇杷文化旅游季期間,僅我個人就收發2.5萬余件枇杷鮮果快遞。
金黃枇杷躍上枝頭,日子越過越紅火。作為最早行動起來的一批果農,王仁海種植枇杷掙到“第一桶金”后,於2009年投資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房舍,開起了“玉筍山庄”農家樂。玉筍村離縣城近,前來體驗採摘樂趣的人不少,來收枇杷的客商也多,王仁海的山庄生意非常火爆。
2024年,玉筍村家家戶戶把自家房屋外牆涂成了金黃色,畫上了枇杷和帶有村庄記憶的彩畫,一個詩情畫意的美麗村庄躍然金沙江河谷。(劉馨蔚 劉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